第73章、老狐狸冯天河

第(1/2)页

就在李云龙怀疑中校军官是不是发现他们的时候,只见对方朝这里指了指。

        “快趴下”

        心中突然感觉不妙的李云龙,立即传声警示,此刻只见对面一点点红光在闪烁,犹如漫天的星辰在眨眼睛。

        啪啪

        枪声大作,打在周围的树木、草地上,在对面上留下一道道弹痕,甚至有些就在地面之下,不断的穿梭,就像是调皮的小耗子。

        “有没有人受伤”李云龙庆幸自己早一步发现对方的异常,也庆幸对方使用的是马枪,有效射击距离弱上了不少。

        “排长,就两人擦破了胳膊的油皮,不妨碍战斗力。”快腿韩迅速的汇报道。

        “好了,消除地面的痕迹,撤退,保不齐对方还有第二次火力侦查呢”

        李云龙的超强感应救了大家伙一命,倒不是中校军官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唯一可以隐藏人的地方。

        忠义救国军兵站所有的人,都被军马场的人,一一擒拿,一个都没有漏掉。

        他们之间的冲突,会升级到何种程度,估计会和自己的报告,明天一早出现在师部的会议上,甚至是第三战区的会议上。

        此行并没有花费一枪一弹,但是所得到的东西,却是很多,事后总结起来,收获颇多。

        一个是急行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行军途中的安全问题等,都让没有经验的重炮加强排体会了一把。

        这一次他们是轻装上阵,而且还骑着马,所以近千里的奔袭,如入无人之境,一举成功。

        现在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行军途中障碍的设置,如何规避风险,在什么条件下作战最为有利等等方案。

        随着这些推演不断的深入,尤其是指挥者作战习惯等,将一一呈现出来。

        时间对于军队来说,有时候就是第二生命线,往往决定了一个山头,一支武装力量,甚至一场战役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时间就是速度,速度就是生命

        快速反应部队,这在抗日战场上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对于欧洲战场来说,闪电战才是他们的鼻祖。

        在东方,工业化革命还没有展开,根本就做不到机械化部队,也就无所谓集群战术等一系列的快速作战。

        李云龙之所以让所有人都会骑马,本身就是有这一种奢望,希望自己也可以有一支如此的部队,进可攻退可守。

        最起码这样的队伍逃跑起来也比别人要快的多

        各种各样的总结,大家一边走一边交流着,这种民主交流的方式,是李云龙特意引进的头脑风暴法则。

        效果好不好需要时间的验证,这一路之上,遇到不少的各色队伍,都在纷纷的强拉壮丁。

        众人都没有注意到他们,还有人瞧不起他们,以为是一群没有抓到壮丁的倒霉蛋。

        从皖南进入浙西,这一片区域还处在的控制之下,因为没有饱受战火的摧残,所以这里相对的繁荣和发达起来。

        但也因为如此,这里的治安检查力度,一点也不亚于小鬼子苛求。显然这是防止小鬼子的奸细混入,因为这里有一座飞机场,位于金华。

        小鬼子的腹地有这么一个地方,肯定寝食难安,自然要除之而后快。

        李云龙一行全副武装,大摇大摆的前行,虽然检查的颇多,不过都是例行公事,没有出现刁难的场景,显然军纪比较严明。

        这次的武器装备,全部是空运而来,是以各部前来接收的辎重部队,大车小车遍布通往浙西的大道。

        李云龙他们轻装简行,自然速度很快,在经过一天半的行军之后,终于看到了辎重营的旗帜。

        此刻的辎重营,几乎膨胀了一倍之多,不是人员增多了,而是携带的东西变多了。

        若不是有多卡车在运输,估计辎重营就是累死在路上,也不可能将军需物资押送到师部。

        黑压压的看不到头,让人看后不禁觉得,自己之前的一系列战斗所得,简直就是小儿科,不值一提。

        李云龙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重炮,不是一两门,而是足足十二门,同时还有其它的火炮,真的可以装备一个火炮营了

        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足足十卡车,全部是这些武器,后面运输的子弹更是车队成了一条长龙。

        其它的军事物资更是层出不穷,李云龙感觉就像是抗震救灾那种情形相似,要什么有什么,一应俱全。

        这些武器装备等物资,已经不是用金钱来衡量了,怕是也付出了惨重的资源代价。

        那时候中国的经济落后,要想得到外界的援助,付出的唯有国内有限的资源。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