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捷足先登

第(1/2)页

时间已是正午

        唐之信还沉浸在刚才的问题上。

        这时,詹丽娟从微信上发来了一个链接,徐梦蕾打开后,发现是商城市财经报登了一则标题为“万恶的类金融模式”的报道,就转手给了唐之信。

        这篇报道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大型商超集团心照不宣的“类金融模式”。

        所谓的类金融模式,是供应商把货物放在商超集团进行销售,产生营业额后,商超集团不立即给供应商结货款,而是事先约定一个结款期,结款期一般是四个月到一年,最长的也能达到两年。在这期间,商超集团则利用资金进行扩张或者投资,结款期限到时,商超集团则把上一批次的款项结给供应商。与此同时,供应商又有大笔款项压在商超集团这里。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商超集团等于变相无息使用了这些资金,资金规模一般可以达到当年营业额的4070。

        云鼎商超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扩张,每年都能有十几亿的资金在手里周转,除了银行贷款外,这种类金融模式所带来的浮存金便是唐之信主要的资金来源。

        这次报道源于一个普通的官司纠纷,一位供应商被利源商超集团积押了一年的货款,结款期早就到了,可利源商超集团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肯结款。眼看自己手里周转资金越来越少,已经无力继续供货。利源商超集团则以扣货款保证金的名义,威胁他继续供货。恰在此时,家里老母亲生了一场大病,急需一大笔钱救命。供应商便把这个消息告诉利源商超集团,希望利源商超集团结清一部分款项,以解燃眉之急。

        令人没想到的是,利源商超集团一改往日冷漠的态度,表现得异常积极,立即组织人员去探望供应商的母亲,并召开一场大规模的记者招待会,动员员工和社会捐款,这位供应商也深受感动。可事后发现,员工和社会捐来的款项,与老母亲治病并所需的费用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没办法,供应商只得再次找到利源商超集团,他们却冷漠如初,只字不提结出货款的时间。

        通过此次事件,利源商超集团在公众眼中成了带有人情味,富有良心的公司,名利双收。而这位供应商的母亲却在无资金医治的情况下,生命几近垂危。惠尔斯集团辗转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给这位供应商捐助了一笔资金,就是这笔资金挽救了老母亲的生命。面对虚伪、不近人情的利源商超集团,这位供应商的心彻底凉了,待老母脱离生命危险后,便一纸诉状就把利源商超集团告上了法庭,声称不计成本,死活要把这个利源商超集团告倒,让他们虚伪丑恶的嘴脸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了造出更大的声势,这位供应商请求惠尔斯商超集团给予帮助,惠尔斯商超集团则慷慨地把自己专属的律师团队交于这位供应商,帮助他打赢这场官司,还他一个公道。并且还协助这位供应商召开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记者招待会,揭露利源商超集团的丑恶行径。在记者招待会上,这位供应商说到激动之处声泪俱下,痛斥利源商超集团,而面对惠尔斯商超集团总裁布兰诺时,则痛哭流涕要当场下跪,惠尔斯首席执行官布兰诺及时上前扶起他,阻止了他这一行为。并当场宣布,惠尔斯与供应商按批次结款,永不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在场所有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报道忠实地记录了整个供应字报道,还有上传了发布会上现场录制的视频。从视频录制的角度和清晰度上来看,应该是某个人私下用手机偷偷录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部手机都是一个自媒体,只要把这个视频传到网上,它就会快速地传播给更多的人。特别这种是声文并茂的报道方式,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果不其然,一个上午点击量就超过了一百万人次,转发量超过了三十万人次,用评论抨击者更是多如牛毛。

        另外,这篇文章的观点也很明确,这位供应商不是个案,而是所有依靠大型商超生存的供应商群体的缩影,谁来还供应商一个公道事件归事件,事实归事实,被误解的良知、瞬间爆发的同情心在有些时候可以掩盖事实,甚至产生误判。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牵强的联系,在这篇报道里却成了必然。执笔人很聪明地利用了人性的这个弱点。文章末尾,她号召网络上组织一个更大范围正式或非正式的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要界定这种类金融模式的合理性以及这种模式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这显然是有意为之,其中的奥妙再明显不过,消费者和供应商同是弱者,容易同命相怜,在一般老百姓眼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按批结款结货是应该的,也是符合老百姓心中的“理”。

        而商超这种行径虽然不算违法,可在老百姓的眼里,他严重侵犯了供应商的利益,延时结款会导致供应商要用三倍、五倍甚至十倍于当批货款的资金,来应付对商超的供货。而供应商面对的上游企业,则是要按批按次结款,这对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虽不违法,可只要违反了老百姓心中的“理”就会人人唾弃。就像一个人经常玩弄女人的感情,脚踩多只船。这样的人虽不违法,但在“理”上说不过

        去,没有谁会打心底认为经常玩弄别人感情是对的,这样的人也自然不会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类金融这种模式不合理,可能也不违法,那就有可能成为法网所“疏”的东西,那就有处于灰色地带的嫌疑。既然有嫌疑,就应该公之于众,让公众评判它存在的合理性,决定它存在的寿命,把这个“漏”补上。

        在一类人长久的倍另一类人被欺压剥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良知和责任来分清这个事情的黑和白,或者说这个世界只有黑和白,违法和不违法,不应该有中间灰色地带。即使偶然有,也应该尽最大努力将它铲除掉。这种价值观是普世的,是能普遍被人接受的。

        唐之信看着这个报道,感觉脊背上阵阵凉意袭来。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利源商超集团违反了供货协议,供应商的母亲恰巧又生了病,偶然的结合,差点酿成悲剧。供应商的遭遇确实值得同情,如果自己碰见这种事情,也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供应商找回公道,让利源商超集团结清货款。但结清货款,找回公道应该就是这个事业的结束,而不应该是另一件事的开始或者导火索。

        而这个执笔人却巧妙地绕开了“普通的民事纠纷”这一实质,利用民众的同情心,挥剑直至这个案件背后稍微牵强的矛盾点类金融模式。并且视角犀利,逻辑严谨,遣词准确,行文流畅,不失为一个高手的点睛之笔。如果不是登在商城财经上,他很可能会让认为是行内人自己的爆料。

        如果这个事件继续扩大,那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自此颠覆大型商超赖以生存的类金融模式也不是不可能。

        唐之信本来稍微放松的神经,又再次绷紧,他立马起身和徐梦蕾驱车赶往公司总部。

        于浩洋和詹丽娟得知唐之信已经恢复自由时,高兴得像个小孩子,紧紧搂住了唐之信,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但时间紧迫,短暂的“温情”之后,唐之信便带他们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唐之信和往常一样严肃,显得威不可触。于浩洋和詹丽娟也早已习惯了他的这种“威视”,坐在斜对面詹丽娟先汇报起了工作。

        “唐总,最近几天有些奇怪,我统计了一下,咱们各大购物中心的日营业额下滑了将近百分之三十。”

        “查到原因了吗”

        “我这几天经常在外边跑,发现惠尔斯商超超市里挤满了人。难不成我们的顾客都跑他那去了后来我进去一看,才发现,他们的商品价格直降了百分之三十。并且每个产品都是标明原价和现价,让顾客一目了然。更奇怪的是,所有买他们商品的顾客都要先成为他们的会员,会员价格是三百。这三百块钱不抵扣消费,算是入会费。”于浩洋插了句话

        唐之信没有往下接话,又问于浩洋“隆盛那边怎么样”

        “还不如我们呢,自从这老小子进去这两天,都传闻翁百川摊上大事儿了,顾客少得可怜,门可罗雀吧。”

        “娟子,你感觉今天的报道和这两天惠尔斯的突然降价有关联吗”唐之信问道。

        詹丽娟性情稳定,逻辑严谨,又擅长分析。听到唐之信的问话,她利用几秒钟捋了捋思路,条理分明地回答道“供应商事件估计是个意外,只不过被惠尔斯很好的利用了,我认为他们设计经营策略在前,处理这个事件在后,这只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如果此举成功,将会有大批的供应商转头和他们签约。前边在营业额上卡住我们,后边再把供应商这一头拿掉,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集团资金流断裂,按我们的负债情况,极有可能被他们打乱阵脚。”

        “供应商和咱们签的有合约,他们就不怕陪违约金吗”于浩洋问道。

        “你忘了程琳了吗”詹丽娟没有直接回答于浩洋,而直接用程琳事件回答了他,意思很明确,程琳他们算得上是集团的老员工,老功臣,为了利益尚能反目成仇,何况只是有一纸合约的供应商,只要惠尔斯承诺违约损失由他们替供应商承担,再面对按批次结款的诱惑,有多少个供应商能够坐怀不乱呢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