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伊使

第(1/2)页

“看清楚了?”

        沉吟半响,我轻声道,左手轻划过檀木书架上书册冰冷整齐的棱角。

        “小姐,紫堇觉得梧桐、林大娘和小米都没有撒谎。此外,御桂兰香,今上只赐给过晓仪宫,别宫也都是没有的。”

        紫堇轻声回道。

        庐城烛昏黄的烛光充溢内室,恍惚间,像是仍在千里之外的寒府一般。

        “这么说,紫堇你也觉得是晓仪宫?”

        “德妃娘娘与我们并无瓜葛,应不至于……手法又是这般幼稚,不太可能是德妃娘娘。”

        “那是?”

        “陈妃。”

        “陈妃?”

        “虽然林大娘和小米所见那人身着晓仪宫宫人的服饰,身上还沾着御桂兰香,但别宫要弄,也并非不可能。再加上下毒手法,最多只是毒死试毒的宫人,若德妃娘娘有下毒的意思,不至于如此破绽百出。”

        “若并不想要我死?”

        “只是警告的话,作为德妃娘娘,可选的方法多了,这样下毒……”

        “确实。”

        “家宴上小姐虽坐于陈妃之下,但妃位却实为相平。陈妃入宫时不过是美人,一步步走到今日,宫内树敌太多,因那天的事结下的梁子,要报仇的话,也实在不会有更好的法子了。”

        “在圣上面前吹吹软风,不是要好得多?”

        我摇摇头,轻笑道。

        “圣上招小姐入宫,与祭仪司、太常寺关系密切,宫内人多少都有耳闻,想从圣上那儿动娘娘,一时半会儿可不容易。”

        烛火跳跃。橘色烛泪缓慢溢出,滴下。

        “也或许……正相反。”

        我说完,低下头抿了口温水。

        “正相反?”

        紫堇问道,拿了剪子,剃去一小截焦黑的烛芯。

        “隔岸观火的人,不是更可疑么?”

        “小姐觉得是——”

        紫堇话说一半急忙止住,右手不稳,剪子“当”的一声砸在了桌上。

        “现下还不清楚。”

        “所以小姐才让我们那样处置?”

        “虽不欲,亦不惧,如此而已。”

        我说道,温水入喉,却多几丝苦意。

        “该睡了。明日伊使入京,众妃嫔早起至元英宫请安用膳后,整一日都不能安宁。”

        待紫堇服侍更衣洗漱毕,上了睡塌。

        紫堇解了红绸线结子,缃色绣银纱幔倏然落下。

        ====================================================================

        “娘娘,元英宫到了。”

        马车震了一下,腰间系着的玉禁步相碰发出清脆的叮铃声。

        延喜挽帘,紫堇扶我下了车。

        东侧门外数十名宫女、太监躬身行礼,从门内走出一位殿侍姑姑领两名青衣宫女,福身施礼后引入元英宫东面尚善殿的东侧殿北室内等候。

        此时,东方朝霞初绽,空气仍凝着夜里的湿寒。

        北室内南面座上已坐了孟妃和林妃,二人正轻声闲聊。与二人叙礼毕,在孟妃身侧的位置坐下。

        宫娥上了花茶、糕点,福身退下了。

        “巧了,寒妃正是庐城来的。我和林妃正相峙不下,寒妃可帮忙看看这青瓷莲花碗可是修朝时庐城官窑出的?”

        孟妃微笑道,淡缃色双唇浅勾,指了指端放架上的一只青瓷莲花碗。

        “釉色平和含蓄,造型简洁利落,似是修中期的作品。再多的,我可看不出来了。见笑了。”

        我笑道。

        正这时,环佩声响,桃花香扑鼻,陈妃掀帘而入。

        奇怪的是,一向口舌不饶人的她竟只是微抬下颚,娇媚凤眸圆睁,瞪了我们一眼,拂袖于东面座坐下了。

        孟妃和林妃也觉得奇怪,交换了一下眼神,不再言语。

        过了大约一刻钟,周贵嫔、赵芳仪、张修仪、钟充仪也陆续到了,各自叙礼毕,分别在南、北两面的座上坐下了。

        “听说是嗓子坏了。”

        赵芳仪凑近了身,低声道,横烟长眉微挑,斜眼瞥了陈妃一眼。

        我点点头,也向陈妃的方向望了一眼。

        独坐东面的陈妃冷着脸,正低头把玩绒扇上系着的对兔玛瑙挂坠,眼神半是出离。

        人已齐了。

        伊使迎宴,后宫只许各仪以上参加。而徐德妃、巧淑妃在正殿等候恭迎宣帝。

        不过每日早朝散时不定,也不知还要等多久。

        北室内偶尔交谈声起,如此约莫过了半个时辰。

        “皇上驾到。”

        窗外洪亮人声传来。

        陈妃闻声走到西窗前,轻推开纸窗。冷风猛然灌入,发髻上簪着的四珠缀花金步摇下环绕相连的金银链子腾空,珠花相触,叮铃声起。

        古树参天,挡住了视线,望不见正在行进中的仪仗队列。

        陈妃静静站立窗前,一动不动,良久。

        “宣各妃入殿。”

        殿侍太监在门外正声道。

        陈妃立即转身向外走去,各妃亦起身鱼贯而出。

        整齐栽种殿前的月季花苞初结,深青色的叶上仍凝着豆大的露珠儿,晶莹剔透。

        “厚瓣千叶,逐月一开,四时不绝,长春月月红。后日便是春祭大典了。”

        孟妃低声道,鸳鸯美目,眼角盈笑。

        我微笑着点点头。

        “宣。”

        殿内人道。

        随在孟妃身后,入殿,面北行礼。

        “平身。赐座。”

        凌弋冷声道,俊美异常的脸上依旧觅不见一丝情绪,薄唇紧绷。

        雪青色锦袍上晕织着华贵雍容的十二章纹。

        殿上礼仪姑姑引众妃嫔入东侧帘后坐候。

        隔帘隐约而望,殿上西侧赐座于上首的三位大人,均身着玄色对仙鹤纹晕锦官袍,腰带紫边黑鞓十三环金玉銙,配金饰鱼袋,乃是当今地位最尊贵的三位朝臣。最上首的老者,鹤发长髯,眉目颇慈善,应是中书省中书令领同平章事[1]姜吕,姜大人。姜大人之下,正襟端坐的那位大人发鬓斑白,八字眉上挑,凌厉虎目圆睁,应是门下省侍中领同平章事杨石毅,杨大人。杨大人之下的那位大人,发髯半灰,五官分明,面似露微笑,拔背端坐,颇有气凝如岳之势,应是尚书省右仆射兼礼部尚书领同平章事房理之,房大人。三位大人均领同平章事,亦即均为宰相。

        宫人报“辰时三刻”,侍膳宫女从侧入殿分上早膳。

        蔓草连枝纹银碗盛竹叶青粥,青花瓷碟盛金素鱼卷、梅菜花豆,入口皆温润清淡。

        用完早膳,侍膳宫女动作轻巧地拾掇餐具,服侍宣帝、众臣、妃嫔于银盆掬水洗漱。

        巳时二刻,南面炮仗声三响过后,鸿胪寺卿入元英宫尚善殿面圣通报,请移圣驾至紫宸殿。

        众臣、众妃嫔随圣驾至紫宸殿内。

        鼓乐声渐近,至巳时四刻,城门郎报伊使已至朱雀门。

        未过一刻,城门郎报伊使已至宣德门。

        巳时五刻,太乐署、鼓吹署队列已至殿外,奉礼郎、宝符郎、鸿胪寺卿入,报伊使白安已候于殿外。

        “宣。”

        凌弋冷声道,不过一个字,却极冷峻有力。

        鸿胪寺丞前引,伊国使团入殿。

        为首使节白安手持节旄,头戴驼色毡帽,身着苍黄色大翻领加襕长袍,腰束十一环蹀躞带,足着翘头乌皮靴。其后伊使共十五人,除一年轻人着丁香色小翻领绫纱袍、腰束十三环蹀躞带外,皆头戴灰毡帽,着鸭黄色大翻领袍服,腰束九环蹀躞带,足着尖头乌皮靴。

        众伊使于殿上陈列毕,整齐脱帽,面北鞠躬行礼。

        凌弋道“免礼”后,殿侍太监引伊使白安西上座、随同使节西下座,上茶果糕点。

        伊使白安身材高大,深目高鼻,棕发美髯,谈吐优雅。随同诸使节亦举止端庄大方。

        “陛下,瑾王妃托付家书一封,交代在下务必亲自交予顾太妃。”

        “春寒之际,顾太妃贵体甚虚,正于怡然宫内安怡静养。洗尘宴后朕即携使节前往怡然宫看望太妃。”

        凌弋道,薄唇微弯。

        徐德妃微笑示意,明公公遂高声道“开宴”,侍膳宫女手托银盘、内教坊乐部伎各扶乐器款步而入。

        玉磬声落,箜篌、琵琶、长笛合奏《青霄乐》。乐声由弱渐展,轻灵若鸿鹄翩跹。长笛歇,大箫、小箫声入,渐清渐凉,空净幽然。俄而箫声歇,长笛复又,短笛声起,清悦若林间百鸟欢鸣。

        《青霄乐》曲终,太乐署舞童六十四人整齐而入,皆戴进德冠,青莲紫大袖裙襦,脚蹬乌皮履,演《庆善乐》[2]。

        《庆善乐》乃是大宣国第二代皇帝宣景帝凌然于鱼祥七年所创。

        六十四舞童皆眉目清秀,骨骼轻盈。舞蹈安缓祥和,正以象大宣文教洽融、天下泰平安乐。

        《庆善乐》后,武义将军巧烨请舞剑,圣上点头答允,令殿上侍卫取武义将军佩剑来。

        武义将军右手挑青剑起序,点点鼓声间抛拾旋转,渐入酣境。静时沉稳安重凝如岳,动时若游龙劲翔于江海。鼓点或急或散,与剑声相谐若行云流水。

        舞毕,众人如大梦初醒,尽皆叫好不迭。

        上赐武义将军金镶玉扣琥珀銙紫鞓大带、内教坊乐部诸乐伎、太乐署六十四舞童上等绫绢各五十匹。

        洗尘宴毕,三省六部百僚从三品以下皆告退,余者随宣帝过延良门入后宫,于太液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