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就是战歌,临阵突破

第(1/2)页

今天讲的是关于普通话什么时候在全国范围普及的课题,教授表示这和元朝有着很大的关系,应该是那个时期开始普及的。

        当时蒙古建立了一个异常庞大的帝国,领土可从越南一直到匈牙利,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疆土连贯的帝国。可以说,蒙古帝国带来了地球村的概念,人类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的概念。

        蒙古统治者们发现国内语种实在太多了,南北方简直没法沟通,他们就开始推行一种口音的语言。

        所以,现在的普通话和古代的汉语相去甚远。普通话只有平上去三声四韵,汉语为平上去入四声八韵。

        还有,汉语没有卷舌音,但有大量的闭音字节,而普通话则有大量卷舌音,少闭音字节。

        教授说“普通话的轻声,实际就是声调丢失,这种现象是母语无声调的蒙古人留下的一个特征。普通话中的儿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梁坤越听越觉得自己应该换个其他专业,因为他这辈子可能都练不出“华语”技能,古汉语内容太复杂了。

        他看过不少穿越,主角无论穿到什么时代都能成为顶尖人才,沟通无障碍。实际上人真要穿越回去,估计就和到了外国感觉差不多,听不懂古代人说什么。

        抄唐诗、宋词就更难了,先不说那时代写的是繁体字,人们念诗声调和现代差距也大。穿越们去了不可能一个个变成念诗之王。

        在进入大学之前,梁坤完全不清楚这些门道。当然,普通人也不需要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毕竟准备穿越回古代的人只是极少数

        要是梁坤穿越回了古代,习惯了有网络和美食的他,根本活不下去。

        宋代以后才有用油炒菜的,还主要是以动物油为主。宋代以前都是煮为主,而且调味料少的可怜。民国之前华国人吃的都是粗盐,而粗盐含有氯化镁等其它化合物,多食对人体有害。粗盐都不是人人能吃得起的,细盐只有皇帝能吃。

        听教授讲述着各个民族语言的融合,梁坤忽然抓住了一个灵感。

        无论是汉人王朝还是外族建立的王朝,都免不了进行长期的战争。不管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都会死很多人。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梁坤脑海里反复念了两遍这首诗,福临心至。

        “九州”是华国的别名和代称。这个词出自大禹治水的典故。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疏通九脉,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发展农业,造福后世。

        如果说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指中原地区,那么,清代诗人龚自珍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九州”则是指全华国了。

        无论哪一种解释,现实里想要“九州同”,似乎都免不了战争。梁坤想到这首曲子吹唢呐的意境是什么了,就是他最擅长的战歌啊

        他以前吹偏了,满脑子想的都是国家宝藏里的曲名,想的是各个民族大团结。他觉得既然曲名给人感觉团结有爱,当然要吹出有爱的味道来,实际上,这首曲子唢呐部分需要吹出的是气势。

        梁坤用潜意识魔镜也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答案。因为潜意识告诉他曲子的时候,是没法用乐器演奏出原版的,哪怕他手里拿着笛子,镜中人也没法吹。意境方面,只能靠自己摸索。

        萨塔尔先演奏,是苍凉辽阔的感觉,瞬间就把听众带入了西域和蒙古,眼前尽是广阔的戈壁和草原。

        随后是古筝,让观众听到一种仗剑走天涯的侠气,想象到中原的古城山村。

        第三种乐器笛子吹的是江南山水,要让观众们感到那种秀丽的风景一跃而出,眼前尽是青山绿水。

        之后是合奏,曲子的第一次合奏没有唢呐。这时四人都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磅礴,但总是差了一点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唢呐演奏时需要突出的东西。

        唢呐一出,要有那种粗犷的力量感。唢呐不只在曲中代表了西北,还应该表现出九州同的原因。那是“看今日是谁的天下”的意境,而不是只带领听众们过一遍华国各地的风景。

        只有唢呐这样吹,这首曲子才会大气。不论是独奏部分还是合奏部分,都能清清楚楚的让听众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乐器用的恰到好处,这首曲子才能成为神作。

        梁坤一找到灵感就坐不住了,对身边的刘可和张子仪说“我出去拿回宿舍吧。”

        “你去哪儿啊”刘可问,梁坤已经举起手来了。

        “教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