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潮

第(1/2)页

朱高炽身体痴肥,行动不便,不为明成祖朱棣所喜,欲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铁无心想尽办法加以阻止,可以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一半功劳归于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另一半要归功于铁无心。

        而铁无心仍旧没有居功自傲,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守护着大明王朝。

        没有几个人知道,张太后其实是铁无心养大的,最起码如果王永福知道的话,那他也不敢暗中做那些动作。

        张太后站起身,给铁无心倒了一杯茶,柔声说道“老叔,刚才纸条上说了什么是不是和那个孩子有关“

        铁无心呷了一口茶,点了点头“想必你也听说了吴良镛弹劾天衣的事“

        张太后回忆了人。”

        “准确的来说,是打了吴良镛的儿子吴天,本来应该是吴良镛想给儿子出口气,没想到闹得沸沸扬扬。“

        张太后听罢沉吟了一下,她的思维很敏锐,在这方面要得力于铁无心从小的教导。

        “沸沸扬扬恐怕是别有用心吧有的人坐不住了,想借机搞点事。“

        铁无心无声的笑了,轻轻的鼓掌“不错不错,有人要弹劾卫境,说卫境养寇自重,阴谋造反。“

        张太后皱了皱眉头“卫境镇守边关十年,一向尽忠职守,这样的弹劾,内阁不会接受,杨士奇,杨荣不是糊涂人。“

        铁无心叹了口气“抓紧一切机会,利用三人成虎,即使朝廷不怀疑卫境,恐怕卫境也要按规矩停职待参。”

        “老叔,一个伯爵,镇守山海关的大将于朝廷大业有什么关碍”

        “恐怕是有人想“铁无心说不下去了,因为这个猜想太过于匪夷所思。

        张太后也想到了,惊呼一声,掩住了嘴,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惊骇

        事态发展着,愈演愈烈,这让天衣也开始正视了起来,后天就要去大理寺应对质询,一个不小心,恐怕不能全身而退。

        无论是幕前幕后的人,都抱着一种心态,能因此收拾卫境和卫天衣最好,如果不能那也没什么损失。

        事情的确如此,可是一封奏折,弹劾的是卫境勾结鞑虏,养寇自重,阴谋造反,这个折子送到通政司以后,这股风已经不是简单的文武之争了,的人都精神抖擞,把目光盯在了皇帝身上。

        可惜,人忽略了两个人的反应,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卫天衣。

        当然,皇帝的想法最,而卫天衣,则被人无视了。

        谨身殿里,皇帝拿着这份奏折,的三大辅臣。

        宣宗皇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国泰民安,离不开这三大辅臣,首辅杨士奇,次辅杨荣,阁老杨溥,人称三杨,这三人对政务民生各有各的长处,杨荣擅长吏治,杨溥善理财,而首辅杨士奇揽总,格局大,各项事务处理得四平八稳。

        杨士奇三人早看过了这份奏折,杨荣站起来,躬身施礼“陛下,微臣以为,此事不可不察,所谓空穴来风,不可无因,新建伯久驻山海关,无尺寸之功,查查总是好的。“

        杨溥虽然是个文人,但是永乐皇帝征交趾之时他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