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女神理论

第(2/2)页

绝的斗争,苏言如何好意思猥琐发育,偷香窃玉。

        如此,岂不是寒了冷炎兄弟的心

        苏言暗道没关系,兄弟,改明我给你牵线搭桥,喜欢哪个跟哥说,哥对于做媒人已经颇有心得。

        与影儿大眼瞪小眼地说着悄悄话,苏言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过去。

        第二日,一早醒来,芳影无踪,空余谈谈清香。

        在帐篷里找了找,苏言没找到汝连禽兽都不如的字条。

        伸伸懒腰,这手臂怎么如此地酸

        难道是昨晚影儿枕着他的手臂睡的

        下了床,出得帐篷,伸展了一下手脚,活动活动筋骨。

        天已放晴,一轮红日正欲喷薄而出。

        军营里早已是一片忙碌。

        士兵们都在忙着收拾营地,打包辎重物资,理应是拔寨开拔。

        经过一日的,道路还是有些泥泞,行军速度依旧缓慢。

        缓慢行军,总比困在小小的行军床上强。

        如此行军两三日后,道路才变得干燥,道路也相对好走许多,行军速度依旧缓慢。

        士兵光靠双脚走路,就每日那点口粮,根本就不够补充体力。

        也许,对那些当兵的来说,上战场并不是最苦的,这行军才是最难的。

        许多人,可能都没能熬到上战场那一刻,就葬身在这荒野之中。

        这几日行军路上,不时能遇到衣衫褴褛逃难的百姓。

        没有想象中的哀嚎与怨天尤人,苏言从逃难的百姓空洞眼神中,只看到了绝望的茫然和无助。

        也没有想像中的同情心泛滥,士兵们与逃难的百姓擦肩而过,没有同情,也并非麻木,那是一种无奈的眼神。

        军队的补给是有限的,分到每个士兵的口粮每日都是定量的,同情难民,把自己的口粮分给难民,那意味着自己要饿着肚子行军一日,后果很严重。

        苏言想起了一句话,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用来形容此情此景再贴切不过。

        苏言就看到过,一个估计是新兵蛋子,两眼泪花地把自己几天的口粮送给了逃难的一家人,父母带着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过十来岁,最小的还抱在母亲的怀里。

        苏言看到也心酸,跟何况那个未及冠的新兵蛋子。

        老兵们拦着劝着那个新兵蛋子,新兵蛋子眼含泪光坚决地说叔,别拦我,小时候爹妈也是如此带着我与弟妹们逃难,弟弟妹妹们活饿给死活了。

        第一天,新兵蛋子饿着肚子行军一天,身强力壮,没事,还顶得住。

        第二天,新兵蛋子就有些腿软,脚步沉重,靠着老兵们匀了些口粮勉强维持。

        第三天,还是靠着几个老兵匀的口粮支撑着没倒下。

        第四天,新兵蛋子依旧强忍着没倒下,却有一个老兵倒下了,走不动了。

        他们的百户知道这事后,非但没有责罚,拉下了老脸,去求粮草官多给了几份口粮。

        事情本来如此也算完美解决,此事却是被千户知道后,把百户降为队正,带着那个新兵蛋子与那几个老兵,去辎重队那里运送辎重。

        此事前因后果,苏言都看在眼里,没有插手干涉求情,说不上谁对谁错,行军打仗便是如此残酷。

        经过这件事后,苏言也打消了去跟镇北王说说救济一下难民的念头。

        没有一个将军会出于怜悯,把自己的大军安危置于不顾,一旦把粮草用于救济难民,万一粮草补给出了问题,这十万大军很有可能就全军覆没。

        历史上城破后屠城的记载也有,苏言心想,屠城可能并非只为杀人泄愤,还有一种可能,围城几个月后,双方都物资匮乏,城中口粮养活不了如此多人,为抢那一口吃的,杀红了眼,也并非不可能。

        这还未上战场,已经让苏言深刻体会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

        行军七八日后,了海盐国地界,逃难的难民越来越多,从前军那里出来消息

        大周大军围攻吴苏城,不日可破城。

        按照如此速度,还需十来日才能到达吴苏城。

        然而行军速度依旧缓慢,上头并没有传下来加快行军速度的军令。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