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八)欲得天下好(下)

第(2/2)页

皇宫侍卫来报:承天门上出现了一个物什。这是何等的大事。承天门是皇宫的正门,如果不是遇到重要朝会、祭祀、重大节日,门都是关着的。闲人不得靠近,众臣上朝也是从门前绕过。况且那承天门高达十数丈,怎么可能有人上去随意的挂东西?

  皇上便率领着一众大臣前去看。当时冬春之交,清早上朝时,天还没有大亮,众人也没有发现。现在天光大亮,黄绢在空中显得有些晃眼。

  在众臣低声的议论声中,侍卫搬来长梯攀爬上去取了下来。王钦揭开黄绢包裹,毕恭毕敬地递到皇上手里。皇上打开了,是个卷轴,上面写着:

  “赵受命,与于宋,付之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皇上大喜,众臣听了皇上的诵读,纷纷跪拜山呼万岁。

  “陛下,这是天书啊。”王钦适时道,“这是天降祥瑞啊,皇上。”

  皇上煞有介事地跪拜上天赐福。能位列朝臣的都是人精,心知肚明地等着皇上最终的意图。谁知皇上再无他言,散朝了。

  皇上没有说出在心里挠的痒痒的封禅二字,还是有顾虑的。他对此次征战中的几个重臣挨个在心里盘算了一遍:张永德资历老镇守京城功劳也大,他已经年老,想要叶落归根,回到家乡洛阳当了个西京留守,颐养天年去了。

  八王从战前一直到和议都出了不少力,因为内妹之死颇受打击,心灰意冷地便不再过问朝中之事,不到重要节庆就不用上朝。

  呼延王爷本来就是赋闲在家,这次出了点余力,又给了赐婚的恩典,不足为虑。燕王更是远在边关。

  眼前,唯一担心的是——寇准!

  散朝之后,皇帝特地留下寇准:“听说爱卿近来多有酒宴。朕不能躬逢其盛,就赐你一坛酒吧。”说着就让太监抱过一个酒坛。

  寇准忙谢恩。

  皇帝又交待道:“这是朕私藏的佳酿,没有多余赏群臣的。你回家自己喝。”

  寇准更是感谢,回家揭开发现哪里是酒,是一坛子珍珠,价值何止万金。寇准拿不准皇帝是什么意思。

  次日上朝,皇帝当众宣布承天之瑞,就应该拜谢苍天,准备去泰山封禅。寇准当时就明白了皇帝那一坛子珍珠的意思。

  可以寇准刚直的个性,哪里理会皇帝的小心机,当众奏报:“我大宋刚刚经历过战争,皇上也已经下令要与民生息。国库里怕是没有闲钱去封禅。”

  皇上不悦,问丁谓道:“丁爱卿,你主持三司。国库是否空虚啊?”

  “回皇上,据臣统计,国库中是有些节余的。只是需要精打细算的花,需要用到要紧的地方。”

  丁谓说了这么两句模棱两可的话,两方都不得罪,任你们去理解吧。毕竟各方理解的要紧地方也会各有不同。那就是各方的事了,怪不到我丁谓头上。

  于是支持和反对的两派各执一词,僵持不下。皇上没有达到目的,有些失落地退了朝,正想着怎么说服群臣,宫人来报:寇准来了。

  “他来做什么?”皇帝埋怨着,又不死心地想看看寇准是什么意思,道:“让他进来吧。”

  寇准抱着酒坛进了御书房,行了君臣之礼,便揭开酒坛道:“皇上的赏赐,臣实在不敢要。臣特来奉还。”

  “寇爱卿……”

  “皇上,臣不得不说,封禅之事是万万不可。先帝当年也有封禅的打算,可到了乾封县看到的是什么?民不聊生啊!”

  寇准见皇上示意免礼,起身指着御书房里挂着的伞说:“皇上,当年先帝千里迢迢地带回来,挂在御书房,就是为了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这些所谓的盛典蒙蔽了眼睛,不见民间疾苦。这伞柄上的布条就是万民的心啊,皇上!”

  当年,寇准也在御书房慷慨激昂地问责太宗,惹得太宗很是恼火。不过太宗明白寇准是为了国家更好,他也有自信可以驾驭寇准这样的愤青。所以即使恼火,还是有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不得不接纳寇准的责问,承认自己的过失。

  时至今日,仍是这个地方,仍是这把伞,听的人却换了。赵恒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继位时又有种得了便宜的感觉,他努力想建功立业标榜自己的高大。谁知和议蒙羞,封禅又遭反对,他心中的懊恼远不是当年太宗的程度。他甚至觉得这个雷厉风行的铁腕宰相要凌驾于他之上了。他觉得恐慌。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欢而散之后,皇帝开始怕见寇准。朝堂上缄口不提封禅之事,退堂后对寇准避而不见。

  封禅之事虽是搁置下来,不过皇上尚未死心,任命王钦为卤簿使,负责国家重要典礼的礼仪活动。丁谓面上并未公开支持封禅泰山,却在三司各种核算调拨钱财。

  寇准照例巡查三司,自然就明白了。丁谓讨好地对寇准说:“大人,下官也是无奈。”

  寇准道:“为国尽忠,为皇上出力,关键是要用真心。你太讲究谋划了,看似是聪明,处处落好。可这不是做人的根本!”

  丁谓被寇准说中的心事,面上勉强笑笑,心里却暗暗恨上了:我不会久居人下,咱们走着瞧!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