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变节求位(下)

第(2/2)页

:“臣家族中并没有女眷在宫中。”

  “你们都是同宗。”皇上更明白地攀扯亲戚关系,试图抬升刘娥的身价。

  刘综答道:“臣是河东路临汾来的。当着大地的神明,臣不敢撒谎。”

  皇上试图给刘娥找个望族的愿望就破灭了。这也原怨不到寇准身上。但立皇后这么大的事,皇上不得不遵从先帝的遗命,去询问顾命大臣的意见。当年的顾命大臣吕端、张永德、曹彬等均已去世,剩下的最有威望的就是寇准。皇上曾派人暗中去询问寇准的态度。寇准只一句话:“刘氏不足以母仪天下。”

  皇上立刘娥为皇后的愿望只能作罢。刘娥就此恨上了寇准。王钦看的明白,提前和刘娥达成了联盟,目的就是要把寇准拒之在京城的门外。

  或许是这一年注定不平静,也或许是像老百姓们说的那样——为君者失德,所以即便祭天祭地,也并没有保佑大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黄河流域蝗灾泛滥。

  皇上虽然立即下令各地官员积极赈灾,可收效甚微。蝗虫来时遮天蔽日,来势汹汹。所过之处,庄稼被啃咬一空。因为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一直未能大规模地止住。

  好在京城附近似乎比别处缓解的都更快些。朝堂上王钦趁机拍马逢迎:“皇上,您看,龙气所在,震慑住了邪气。今早臣经过汴河的时候,见成群的蝗虫飞进河中,以求速死。这正是皇上的功德啊!”

  皇上这几年已经习惯生活在这种逢迎的话中。他听了欣欣然有喜色。

  副宰相王旦却说:“皇上,出现蝗灾那是上天的警示。即使京城的虫灾有所缓解,也要找出原因,好让各地推广才是。毕竟我大宋疆域广阔。不是只有京城是皇上的王土。”

  皇上最不爱听到的就是自己德薄不足以王天下。他之所以喜欢大肆封禅就是心底里最深处的自卑在作祟。他需要这种所谓的大场面、天降祥瑞来彰显自己的英明。其实比起来,太宗当年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取消封禅,才是真正为君者的大境界大格局。

  王旦的奏报自然让皇上心里不痛快。可大灾当前,又不能再搞祭祀活动,皇上只勉强吩咐说:“去查查京城附近是怎么治蝗灾的,推广到各地使用。”

  京城的蝗灾暂时有效地遏制,跟天子的龙气没有半点关系。是京城郊外的一个黑衣蒙面侠客,教百姓在晚上点燃篝火,把大批蝗虫吸引过来,趁机捕杀。只是民间的方法未必入得了王钦等人的法眼。这种还算有效的方法并没有推广。

  又一日朝堂,王钦旧事重提,说起京城的蝗灾减轻一定是皇上的福泽。只是皇上的欣喜之色还在脸上没有完全褪去,就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他面如土色地瘫坐在龙椅上,继而大呼:“关殿门!快,关殿门!”

  各个笔直站立目不斜视的大臣们还不明就里,就听见一阵嗡嗡之声由远及近。待大臣们回头张望,才发现成群结队的蝗虫犹如海啸一样席卷而来,让人无处躲藏。

  虽然皇上下令关闭殿门,但蝗虫的速度何其之快。殿门闭紧之前,仍是有大群的蝗虫侵袭进殿中。整齐严肃的朝班被蝗虫攻击的骚动起来。官员们失去了往日的风仪,各自拍打躲避起来。

  蝗虫可不管你官大官小,更不分你是臣子还是皇上,肆无忌惮地掠过冕旒,直逼皇上的面门。君臣乱作一团。王钦上奏的龙气所在,变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丢脸的无疑是天子。

  皇上看着狼狈的朝臣,看着一味谄媚让自己尽失颜面的王钦,心中无比愤恨,也又无从发火。毕竟造成这样的局面,他这个做皇帝的有无法逃脱的责任。

  君臣均是尴尬。彼此在心里忖度着该说些什么可以缓解眼前的局面。

  “报——”门外传来侍者的声音。

  “什么事?”皇上没好气地问。

  “回皇上。”皇城戍卫总管曹璨将军朗声回报:“大名府送来八百里加急奏报,说是天降祥瑞。臣不敢怠慢,亲自呈给皇上御览。”

  皇上一听,忙叫:“快,让曹将军进来。”

  曹璨阔步呈给皇上。皇上见包裹的黄绢上用篆书写着祥瑞二字,慌忙打开。这正是他想要的台阶。

  他打开浏览完毕,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喜。合上奏报,坐在龙椅上静默了片刻,微微笑笑,起身道:“大名府降下天书,给了朕解救蝗灾之法。寇准上报天书有功,从即日起,着令其速速回京,官复原职。主掌一切灭蝗赈灾事务!”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