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003科举

第(1/2)页

前来赏赐的是个年纪不大地位却不低的小太监——听说是圣上身边的大太监李德的干儿子之一。在桓玉想要行礼时,他忙说了几句“不必多礼”,将她劝住了。

        小太监示意身后两人将托着的紫檀木长盒交到桓府下人手中,对着桓谨恭顺道:“圣上本是派干爹来的,只是干爹同圣上前往城郊皇陵之时特意吩咐了奴才,若是他未能早些回来便让奴才送来,免得耽误了相公府上的事。”

        桓谨颔首道:“劳烦小李公公了。”

        小李公公又道了几声“不敢”,又转身对桓玉道:“娘子看看这生辰贺礼可还合心意?”

        御赐之物说什么合不合心意?可他这话说的,仿佛是桓玉不合心意还能再回宫换一件一样。

        于是桓玉慢慢推开了紫檀木盒的盖子。

        这盒子看起来格外文秀,像是装画轴用的,可却是个剑匣。桓玉稍稍推开几寸,只瞧见了剑柄。那不知是什么材质制成的,玄色中隐隐泛着几分青光,其上镌刻着两个铁骨银钩的字。

        “悯生。”

        二十几年前那位名动天下的女将秦访晴的佩剑。

        在周围人的惊呼声传来之时,桓玉才意识到她将这两个字念出了声。她收回手,对着小李公公欲言又止道:“我……我配不上这把剑。”

        单说内功心法,她还是拿得出手的,可剑术实在算不上精通,拿在手里都怕辱没了这剑。

        小李公公身子躬得更低了:“娘子说笑了。当年女将临终前将此剑交付给太傅寻一个新主,太傅又转赠圣上。可这到底是女子佩剑,圣上又鲜少亲手动刀兵,若是娘子不用,怕这宝剑只能封于匣中不见天日了。”

        桓玉下意识看向桓谨,却见他点了点头。估计在他心中,自家女儿的确是配拿起这把剑的。桓玉轻轻吐出一口气:“那便谢圣上恩赐了。”

        她到底是喜欢这把剑的——单是这把剑曾跟随女将征战四方这一点,就足够让她心动了。

        桓谨犹疑了一下,问想要告辞的小李公公:“可还用进宫谢恩。”

        进宫……

        桓玉的手有一瞬间的僵硬。

        其实按理来说,她这个身份年纪的娘子应该都是进过宫面过圣的,毕竟年年都有宫宴。可她却只进过一次,那仅去的一次还没见到圣上的面。

        那是在七年前的深冬。

        彼时杨氏谋逆之案刚过不久,圣上透露出废九品开科举的意向。桓玉当时身子刚养好不久,总是往府外跑,因此也见识了不少士族荒唐行径。

        她知晓父亲这般寒门出身的人在朝堂之上是很受鄙夷的——虽然他回家从不诉苦,但桓玉还是能从他的言谈之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异样。

        开科举的意义不可谓不重,桓玉在知晓这一风声时对圣上抱有了极大的好感。她那几日在脑海中细细梳理了一番曾经读过的史,看过的书,写了一篇合情合理的折子出来,列明了诸多利弊和建议,递给了桓谨。

        可这折子在她看来合理,在其余人看来却是惊世骇俗字字珠玑。桓谨早知女儿聪慧,却不知她聪慧到这个地步,提笔想润色一番呈交圣上都自觉无从下手。他甚至有些惊慌,于是去找了自己的恩师裴太傅,合计一番后将折子原模原样地交到了圣上手中。

        谢衍清楚桓谨的才能有几分,看出这折子非他所做,而桓谨也没有隐瞒事实如何。于是桓玉被宣进了宫。

        那时谢衍刚在宫中经历了一场刺杀。士族根基被触动,不可能不发疯,甚至不惜动用宫中所剩无几的暗桩来对付谢衍。他手臂受了些伤,包扎之时听到太监通传,桓家的阿玉到了。

        谢衍抵唇轻咳了几声,嗓音沙哑:“快去请。”

        正在为他包扎的大太监李德皱了皱眉,低声劝了一句:“圣上,总该收拾好再宣才妥当。”

        这些血啊药啊的,怎能轻易让外人看去?

        “无妨。”谢衍摆了摆手,“天寒地冻的,总不能让一个小娘子在外面等。”

        随后他又吩咐:“支一道屏风。”

        免得吓到人。

        桓玉甫一进殿,便闻到了血腥味和药味。其实那味道并不重,可她吃了两辈子药,对此实在是太熟悉了。屏风后人影绰绰,她刚做完心理建设想要跪下,却听见圣上低缓又略哑的声音响起。

        “不必多礼。”他道,“来人,赐座。”

        能不跪当然不跪,于是桓玉只俯身谢了恩。落座之后,方才正眼瞧见屏风后的人影。即便那人坐着,也能看出极高的身量和挺拔的背脊,气度风骨俱是上佳。

        只是衣衫略有些不齐整,估摸着是方才包扎的缘故。

        谢衍并未寒暄些什么。在他看来,对方既然能写出这样的折子,那肯定不似寻常的十岁孩子那般拎不清轻重缓急。他问得一针见血,桓玉也答得恰到好处,一旁的李德听着暗自心惊。

        一番你来我往的探讨后,谢衍叹道:“桓爱卿总爱夸自家掌珠有大才,原来并非虚言。”

        掌珠是阿爹阿娘起的小名,桓玉平日里听他们这般称呼并未觉出什么不妥。可这两个字被面前这位少年帝王以如此温和的口吻道出时,却顿生异样之感。

        仿佛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