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相声窝子

第(1/2)页

  下午。

  胡炎手中的拜年礼物一空,只拎着自己的皮箱,出现在和平区。

  拜年,各地都有讲究。

  按津城的习俗,初一拜乡亲,初二“迎婿日”姑爷上门,初五不拜年。

  这天叫“破五”,谁要来家里拜年,会被认为是小人。

  大家哪儿也不去,待在家里包饺子,而且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连包饺子,都有捏“小人嘴”的意思。

  像胡炎跟少马爷这种关系,初三、初四探望一下最合适。

  至于其他的人情世故,轮到他头上,倒是简单。

  父母走得早,胡炎人还太小,再加上如今十年一过,记不太清楚,也断得差不多了。

  利索得处理完人情往来,刚好轮着演出干活。

  挺好!

  打车上下来,胡炎拐过一道弯,便到了津城大剧院门口。

  抬眼一瞧,他脸上直接笑了。

  只见颇大的剧院门口,又是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同时,此起彼伏的津城口音传来,听着也很有腔调。

  “劳驾,借光!”

  “受累您抬抬脚让我过去!”

  “介天气,似嘛回事吗?雪下完还不见日头,介冷飕劲儿。”

  “晚上介郭德刚使几场活儿?”

  “……”

  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幕,德芸社在津城的火爆程度,胡炎直接心里有了数。

  当然,他也同样清楚得很,这些人其实都只是来捧郭德刚而已。

  至于班子里的其他演员,在人家眼里,估计差得意思,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为别的,就因为脚下这座城市叫“津城”,是全国闻名的“曲艺之乡”。

  相声,起于京城,聚于津城。

  生活在相声窝子里的这帮老少爷们,不但爱听相声,更加懂相声。

  说一句“遍地相家”,也就是行家,应该都不好反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卖脸卖骚,在别的地方可以,甚至在四九城都可能有人捧。

  但在津城,在津城人眼睛,指定不行。

  想要掌声?

  可以。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上台使一段尝尝先。

  有大包袱更好,没有大包袱,小包袱也成。

  但是。

  逗哏的三翻四抖,捧哏的别洒汤漏水。

  垫话、瓢把儿、正活、攒底的梁子,也就是架构得完整。

  你要使柳活儿,那夯头得正,也就是嗓子得亮。

  你要使逗活儿,那嘴里不能嗑巴,嘴皮子得利索。

  你要使腿子活儿,那发托卖相,你得有模有样。

  总之。

  你要想在津城的舞台上糊弄人?

  喝倒彩,咱丢不起那人。

  咱干脆一步到位,直接轰你下台。

  倘若你手里有活儿,真能让我们听出味道来?

  那场内我送你掌声,场外我替你扬名。

  半点不含糊。

  谁让咱是津城银呐,就是介么讲究!

  所以,相声门的老话便是:外地学艺,津城扬名,全国赚钱。

  有了津城的老少爷们点头,那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全国你都去的。

  当然,这么一论,甭想了,压力全落在演员身上。

  只要传统行当,无人不知津城的舞台,地是最滑的。

  太难演了。

  胡炎不知道往年德芸社的省亲专场是什么样子,心中倒是多了几分期待。

  前门把完点,转身进后台。

  “师爷过年好!”

  “师爷给您拜年好!”

  胡炎一露面,一帮坏小子纷纷围了上来,朝他拱手作揖。

  作完揖,人也不走,就看着他笑。

  胡炎哪里不懂?

  “过年好!过年好!”

  他乐乐呵呵的回应完,旋即从箱子里抓出一大把红包,派发给众人。

  年拜得便宜,红包也给得轻,十块、二十块的闹个气氛。

  谁料,有些心急的,一拆红包,竟然惊呼道:“呀,这么多?”

  胡炎心里一愣,几个意思,这还多?

  其他大辈包多少?

  莫不是塞一块、两块就把人打发了?

  也是,打郭德刚开始,德芸社便“抠”名远播!

  当然,这也没事儿,不就图个乐嘛!

  看着大家咧着嘴,脸带笑意的离开,继续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