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撤军(第三卷终章,求月票)

第(1/2)页

  吕布咬牙切齿的暗自许下誓言,狂挥方天画戟将棺椁盖板上的字划去的时候,身后有先锋斥候前来通传。

  徐荣的大军终于赶到了。

  遭了此等大败,此时对于亲自率领大军前来的徐荣,吕布自然不敢怠慢,赶忙独自一人与斥候一同前往迎接。

  徐荣还未到近处,便已经瞧见了场内吕布盔甲歪斜,身上多处衣甲都有破损,头顶上的金冠与雁翎也都不见了踪影,一支箭簇此时还插在他的左臂之上,叫吕布显得很是狼狈。

  “奉先,何至于此?”

  徐荣黑着大脸,语气中叫吕布听不出是怒是喜。

  高顺此时才带着吕布的陷阵营赶到,在徐荣问责吕布之时,高顺不声不响,只管带着陷阵营出列,来到吕布身边将他团团护住,隐隐有着徐荣但敢发动,他们陷阵营便要挣个鱼死网破的志气。

  徐荣只是淡淡看了一眼高顺,却并未点破。

  “此战非布之过,实在是...”

  吕布不理这些,当着徐荣的面也不敢隐瞒,当即将自己率军追击而来的前前后后,事无巨细的全部禀报给徐荣听。

  徐荣听闻吕布所说,全部赖到那石破天惊的地火中炸响之物,还当是吕布信口胡说。

  但是等吕布引领着他,来到还未完全熄灭的火场,亲眼看着场中那无数已成焦炭的断臂残肢,地下数之不尽的深坑,徐荣当即就信了他。

  “这绝不是人力能为!”

  ......

  刘茂带着一众兵马全速东行不远,就勒停战马,来到曹孙二人面前与他们作别。

  “孟德兄,文台兄,此次北上讨董,最后落得如此结局,着实遗憾!”

  叹了口气,刘茂继续道:“叔玉虽是有心扫却不臣,却怎奈仅有两位兄长一路共赴国难,时局如此,不由叫人唏嘘。”

  “不过还请二位兄长放心,叔玉已然决定,打算暂时避敌锋芒,一边回兵屯驻鲁阳,一面派人回益州向家翁痛陈今次之难,再派兵马前来讨贼!”

  刘茂口中说的信誓旦旦,心下却是有些后悔。

  真的是悔不当初。

  此时其实刘茂想要直接回军,可一想到回军,他才想起来,当日在南郑城头,自己激动之下已经喊出了“不除董贼,誓不还师”的口号,正是碍于这个口号,来的时候意气风发,现在倒是回不去了!

  曹操和孙坚当即一同上前相劝,不肯就此放刘茂离去。

  最主要的,这俩人都惦记着之前那大火之中震天撼地的东西,想要从刘茂这里探听一些口风出来。

  可是刘茂一直顾左右而言他,再加上此时徐荣率领的西凉大军已经接应到了吕布,担心西凉军继续追击,还是尽快跑远一些才好。

  三人在半道上一番商讨,最后折中之下,曹孙二人也舍了再去雒阳的打算,决定和刘茂一同向河南县城进发。

  计议一定,三路兵马当即不再耽搁,向着河南县城而去。

  河南县城距离之前的设伏之地本就只有五里之遥,三人的兵马全速赶路之下,很快便到了。

  只是当三路兵马到达这座小城的不远,却是只看到一地的断壁残垣,偶有野鸟流连城头,浩然一股空荡荡的失落扑面而来。

  这座距离雒阳城非常近的繁华小城,已然在西凉军的屡次扫荡之下空无一人了。

  三人看到此情此情,又是一番愤慨。

  情况很明显。

  这座河南县城如此残破,若要驻扎还需要修缮一些时日,眼下西凉军随时可能追来,自然不再适合驻扎。

  三人无奈之下只能继续转道南下,准备溯雒水而上,找一处平缓的河段渡过雒水,之后向东南行不多远,顺着伊水向南便可抵达伊阙关。

  话说这伊阙关,乃是中平元年黄巾乱起之时,灵帝为了拱卫京都安危,特意设置下来的八关之一。

  当时灵帝在雒阳附近一共设下了八关都尉,统统由大将军何进负责统营,为的就是将黄巾贼个挡御在司隶之外。

  这八关,便是雒阳四面的八座关卡,分别是西面的函谷,南面的伊阙、广成、大谷、轘辕,东面的旋门,以及北面的孟津和小平津。

  其中,东面的旋门关并不是如今的虎牢关,而是与虎牢关位于同一条山道之间的另一处关卡,此时早已废弃。

  何进一死之后,这八关虽然大都还在,八关都尉却是尽皆已经各奔前程,形同虚设了。

  这个时候三人冲着伊阙关而去,便是打算将伊阙关占据下来。

  如此安排,一来保证自己有险可守,不用再过于担心接下来西凉军的报复,二来占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