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文会

第(1/2)页



        之后几日,江河算是闲了下来,没事儿和东坡等去周边游山玩水,一时间江河竟然忘却了尘世的诸多烦恼。看

        江河带上了自己的三名弟子,他们对此地熟悉,可以充作向导。带着他们同苏、黄、申这样的人物郊游浏览,也可增加他们的见识。

        徐然对东坡还是念念不忘,见江河他们日夜来往于郯县四周山川,也想着加入其中。江河碍于之前动手伤他,也不好拒绝。于是人便结伴而行,带着侍卫随从,游遍了郯县的诸多山水,领略了东海的物产风貌。

        在缯山上采来松枝烹茶,在羽山上问樵寻仙。泛舟于沂水高谈阔论,面朝沭水捕鱼炊黍。

        东坡赋了许多诗词,每首之中都有佳句。东坡善于辩论,路上的辩论赛还是他赢得多些。江河抄了两首清朝的诗,也引得一众喝彩。

        一日在松下石间谈论先王之政,一日在溪边渔家清议雅俗之好。谈论至深,则起身赞叹。随时备酒,遇到佳文好句,则相与为欢,浮一大白。

        徐然约好了四方好友,于月十一日在郯县外的羽山龟蛇峰苍云亭。

        羽山是东海名山,背倚齐鲁、襟怀吴楚。这龟蛇峰更是极尽天公造化,有龟蛇玄武之形苍云亭是徐家修建了数百年的建筑群,并非是个小亭子。

        苍云亭就修建在殛鲧泉的边上,就是当年舜除四害中“殛鲧于羽山”之所

        徐家先祖早年就在这苍云亭上,开坛讲道,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徐氏也由此起家,从无人问津的小贵族成为了齐楚之间又名的世家。

        徐家先祖徐朔允文允武,在羽山征募了五百乡勇,参加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后来辗转来到陈高祖陈介麾下。逐渐转露头角,跟随陈帝征战千里,创下这万古不朽的伟业。

        而作为起家之地的苍云亭也被徐家妥善保管,还在周围增设了不少建筑,逐渐成为了徐州的一处文化中心。

        月十一日,各方士子前来苍云亭内参与文会。

        江河等众彼时正在外游历,已于昨日晚间抵达了苍云亭内住宿。这场文会组织的时间尚短,只有周围郡县的一些文士前来,可是人数也不能称得上少。

        在这前来参与文会的众人之中,江河居然还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怎么又是他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江河在泰山设宴,宴请泰山一众士子时候,连同桌案拿走了一桌酒肉,在江河的灵堂上抢走自己贡品的桓琼

        这厮真可谓是阴魂不散啊泰山有他,偃师有他,都跑到徐州了,他居然也在不过好在这次文会上他似乎看起来,还很正常的样子,没有多加捣乱。

        徐然作为世家魁首徐家的长孙,自然是长在这个圈子里的,来者他都熟稔,一个个地给着江河介绍。一边听着徐然的介绍,江河心底里乐开了花。

        好真好妙真妙

        熟悉的山阳邓氏、清河李氏、沛郡刘氏、北海彭氏和泰山窦氏都派人前来。南阳田氏和上党唐氏居然也不畏路远,千里赶来。

        除了以上七家,再算上举办方的东海徐家,这天下十四大四家已经聚集在这儿一大半了徐家的召唤能力可见一斑这还是召集时间尚短,虎牢以西诸多世家还不能赶来

        文会之上,江河算是以私人身份出席。但也遭到了天下士子的一致赞美,江河在讨逆战争之中虽然对一些世家有所冒犯,也是再所难免,其他讨逆将领屠略的世家更甚江河。

        何况江河在兖州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邓氏、窦氏、彭氏不是受了江河恩惠,就是受制于江河,加上徐家此次召开文会也是给江河一个在世家之前展现的机会,主要的n导向完全是赞同江河的。

        会上,江河认识了不少天下的豪杰,其中以唐家的唐密给江河印象最深,在江河看来此次参与文会的一众世家小辈之中,唐密之才最佳

        不仅谈吐优雅,待人和善,文辞畅达,属文立就,思维迅捷,博古识今。江河发现他对天下之势也颇有掌握。可惜他是唐家已经预定好了的下一代家主,不然江河一定要把他挖过来

        其他与会的高门贵胄之士,真没几个江河看得上眼的。不过单纯通习文艺,有些连做人之道都没搞懂,会上傲慢者甚多。

        寒门中人虽然被允许参与本次文会,可是像桓琼这般消息灵通之人,还是少之甚少这次文会之上,江河认为桓琼的文章,绝对能够排进前五。

        可惜,江河可不愿意伺候一个杨修那样的人物,更何况这个桓琼还没杨修那般的才华。

        就算他在自己面前如何展示自己,江河还是不愿意向他伸出那条,他期待已久的橄榄枝。

        这次的文会上,东坡可真是一展风采,不说文章如何。  徐然将江河赐给他的,东坡写就之赞语展示出来。

        徐家用纸本来就是采用现下里最贵的纸张,不仅容易书写,而且十分抗磨耐压,留存时间长,如今被徐然

        命工匠妥善处理,装裱得当。

        这东坡写就的赞语一被展示出来,众人闭目凝神,紧紧盯着东坡的字。

        堂上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尺寸之间。堂上众人宛若虔诚地信徒注视着天神降临般神圣。良久,堂上才开始出现赞叹的声音,这声音如河流般汇聚起来,堂上无人不与周围的人交流起来,此等作品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其实令江河诧异的是,这些大陈的士子并未对苏轼的行草感到任何的不解,反而认为这是精妙的书法技艺。

        大陈虽然并不像汉朝那样全盛,却也保持着nn的稳定,虽然没有强大的武力将强敌赶出漠北,却也足够保持着国家的安全。

        纵观大陈四百年历史,匈奴、鬼方没能一次入寇中原,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双方保持着相互漠不关心的态度。

        加之大陈的文化并不似汉朝般强,各种文化在大陈能够很好的融合,各种思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