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文

第(1/2)页

一连数日,江河与杨善会,都是在案牍形成的海洋中办公。  不仅仅是肖澄,各地的县令、太守等官员或是上书询问江河是否身体康健或是献上当地特产。

        江河见怪不怪,向上级送些当地特产也算是大陈的风土人情了。向江河问询身体,更是代表着愿意同江河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表示认江河这个老大。

        当然了,这些东西怎可能是江河一下子就相同的呢。还是杨善会点醒江河的。

        原来如此

        江河在得到这样的信息后,果断拿出小本本,对着地图挨个挑选,看看哪个郡、哪个县没有向他问安,献上特产。

        这样一个令杨善会哭笑不得的统计还真发现问题了江河发现,除了个别几个县外,其他郡县都有祝福送来。

        至于这几个县的县令已经上了江河的记仇本子了。

        呵呵,给老子等着,等着夏收过去,我就寻个借口就撤了你们的官儿

        虽然江河不认为自己是军阀,可是兖州各地的官吏有司们可都没把江河当做普普通通的刺史来看待。在他们看来,这是大将军在地方上的势力,是要把兖州当做自己的地盘的。

        反正如今讨逆党人在朝堂之上话语权颇大,若是得到江河的垂爱,那升官发财,岂不是简单至极

        有捷径为何不走呢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江河的私人仓库都已经爆满了。鹿茸、象牙、玳瑁、黄银甚至是海里的珊瑚充斥着江河的库房。

        回头这么一看,似乎也就只有肖澄傻乎乎地送来两串大蒜。不过真别说,这金乡县产的大蒜还真不错,江河可不爱吃生得大蒜,命人将这些大蒜找了个坛子,腌作腊蒜。

        这腊蒜的制作对温度有些条件,还好这刺史府上有地窖,眼下并未装太多东西,只是存了些冰。

        江河试着作了一坛腊蒜,到开坛那天果然美味。

        这腊蒜解腻去腥还有助消化,江河每餐都命人呈一小碟,放上三四瓣腊蒜,用以佐餐。

        大陈哪有这种吃法

        上行下效,竟然流传开来。江河见大家喜欢,便命人从金乡县采买大蒜,足足作了一千坛腊蒜。

        这些腊蒜,江河自然是吃不完的了。逢人便送,臣下有功送过端午节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送

        可惜现在四夏天,送得太多容易坏掉,江河一小坛子,一小坛子的送,也送了许久。

        而这腊蒜自然也不能叫做腊蒜了,大家都称它为刺史蒜,和宫保鸡丁一个道理,都是用官名来命名菜品。

        江河还不知道,自己居然无意之间,就推动了大陈美食领域的发展。

        韩敬等人被调到昌邑自然是风光无限,作为讨逆功臣的旧臣,这些人都知道,自己这明显是要被刺史大人委以重任了

        此时的韩敬,早就放下了对江河当年的,一点怨仇。

        在拿到让他去昌邑后补官员的通知的时候,韩敬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乘上马车,一路紧赶慢赶,居然还赶上了大陈第一坛刺史蒜开坛。

        在尝过一口之后,韩敬就死皮赖脸地求着江河,向他要了五坛当然是要等下一批刺史蒜制成之后,再慢慢给他。

        韩敬、郭阳、赵采、蒯良、刘胜、瞿清六人作为江河之前的旧臣。江河对他们自然是对他人更加信任。在和杨善会商讨良久之后,江河将刺史府下的一概官吏全部取消,重新设立官职。

        杨善会作为兖州别驾从事即长史,统领全刺史府一应工作,之前负责辅佐杨善会治理全州事物的雷默和齐简从杨善会身旁调出,改任他曹别司。

        瞿清为治中从事即主簿,主管各曹文书,位仅居杨善会之下。

        韩敬为兖州都官从事,负责巡按各郡县,监督各县财、政、军、民各类政务,查举百官是否犯法。

        郭阳为兖州功曹从事,负责全州官员调度。

        刘胜为簿曹从事,负责钱、谷、户、役等簿书。

        雷默为泰山从事,督促泰山文书,查举非法。

        齐简为济北从事,督促济北文书,查举非法。

        赵采为东郡从事,督促东郡文书,查举非法。

        蒯良为陈留从事,督促陈留文书,查举非法。

        杨善会又举山阳人裴嘉,江河任之位济阴从事。

        江河大笔一挥,便将自己的刺史府基本构架搭建起来。兖州六郡除了山阳郡为自己亲自检查外,都有专吏督查,更有韩敬不定时巡按各地,监察非法

        原本刺史府中有四五十个小文吏,江河将他们分散各曹,加以利用。至此江河的兖州刺史府正式投入运营,替天子监察兖州。

        本来若是州内有兵事,是要设立兵曹,可是江河并无人选,所以不设兵曹从事。自己亲掌全州军务,拜法正为军师祭酒辅佐自己处理军务。

        却说法正巡视各营,历时一个半月,终于厘清全州军务。

        先是眼下各营

        泰山军,军士62

        73人,由抚军中郎将刘荡统帅,校尉于迢佐之,防卫泰山郡。

        济北军,军士562人,由掌军中郎将潘凤统帅,由校尉王寿、陈庆佐之。

        河水营,军士675人,由校尉王泉统帅,于河水之畔屯田。

        濮阳军,军士200人,由校尉张立统帅,镇守濮阳。

        骑兵营,军士155人,由校尉陈到统帅,坐镇昌邑,若有异动,火速驰援。

        山阳军西征军,军士142人,由校尉章晋统帅、校尉徐让佐之。

        亲卫营,军士557人,江河亲自统帅,由齐凌、耿雷、刘铁牛分部统帅。

        以上军士为江河亲自供给的军队,总数为34794人,如今已经全部记录在册。其余各郡守卫军队如下

        泰山郡军士972人。济北郡军士671人。东郡军士172人。山阳郡军士345人。济阴郡军士756人。陈留郡军士5293人。

        以上各地防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