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港岛风云,唱起了对台戏

第(1/2)页

若了解港岛的经济发展史,便可知道制造业曾经在港岛经济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
  纺织业、制衣业、塑料业、玩具、钟表、电子……多个行业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地位,高峰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制造业占港岛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
  然而在贸易和金融的双轮驱动下,港岛制造业持续外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完全沉寂,其生产总值到了后世连1%占比都没有。
  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有过的。
  而到了如今,也就是八十年代,港岛制造业占港岛GDP已经下滑到了20%左右。
  纺织服装行业地位整体下降,代工生意又只是接触了制造业的皮毛,利润大头都被品牌商拿走。
  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南洋各国制造业的崛起。
  现如今港岛已然全面转向了由港口贸易、地产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港岛此时的环境是炒房、炒股票,是在去制造业的。
  斯沃琪集团的崛起,犹如暴风雪当中的逆行者。
  一旦它闪闪发光,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
  两个月超二十万的销售量,摆脱了代工的处境,拥有了自己的原创品牌。
  甚至以挑战者的姿态,要进军国际,与日本三大表争抢全球市场份额。
  这个消息一爆出,整个港岛都炸锅了。
  《明报》旗帜鲜明的站在了邵维鼎的一边,为港岛实业声嘶力竭的呐喊。
  “过去十几年,港岛的制造业gdp占比不断下滑,生活成本却在不断上涨。”
  “在国际上,提到我们港岛制造的产品,印象都是低质、廉价。”
  “去年我们港岛的玩具出口量来到了世界第四,钟表出口量来到了世界第二,但是这些无一例外大部分全都是代工产品,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全都被品牌商给拿走。”
  “面对着这种困局,我们很多人是知难而退,将产业转向更赚钱的地产金融、港口贸易。”
  “商人趋利避害,这些我们都能理解。”
  “但是一座城市是否可以离开制造业?是否可以只靠服务业撑起城市的发展?”
  “这个答案,五十年前就曾经有人告诉过我们答案。”
  “那现如今呢?时代变了吗?不,在美国纽约,他们的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大名鼎鼎的华尔街便坐落于此,但纽约同样有着齐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东京、星加坡、伦敦、柏林这些城市的制造业同样发达。”
  “那为什么我们港岛,要兴起去工业化,去制造业的浪潮?”
  “有些事情,路上是一定有艰难险阻的,但是这些事情必然需要有人去做。”
  “斯沃琪集团,它横空出世一般出现在我们面前。”
  “邵维鼎用他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告诉所有人。”
  “港岛,是能够摆脱代工,摆脱廉价,是能够进行产业振兴,实业兴港的。”
  “借用邵先生的一句话,‘Made  in  Hongkong,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
  “我衷心希望,往后余生,能听到更多这种声音。”
  ——《明报》。
  明报的这篇报道,如同点点星火一般,传遍了大街小巷,各个阶层的人群当中,已成燎原之势。
  以前有报纸为港岛制造业发声吗?
  有过,但是影响力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要知道港岛有五百万人口,却有一半多的人曾经在制造业中进行工作。
  别看现在港岛流行炒房、炒股,赌马。
  但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明报的这篇报道,太对他们的胃口,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因为这样,这一期《明报》直接卖爆了。
  十万,二十万,三十万。
  所有报摊,一直给明报总部打着电话。
  喊着的全都是“加印,加印.......”
  一天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