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追女仔》第一次放映

第(1/2)页

在邵家老宅的小型放映室中,一群邵家人认真地盯着屏幕。
  直到片尾曲响起,所有人的注意力才从幕布上转移。
  他们看向前方,不自觉的就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挺拔的背影。
  眼神复杂。
  他们没有想到,邵氏兄弟在邵维鼎的改革下,竟然能产出这样一部片子。
  邵山客却是没有他们这种复杂的心态,反而看的很是欢喜。
  “这部电影好啊,邵氏已经很久都没拍出过这么好看的片子了。”
  这句话他说的真心实意。
  和邵毅府相似,邵山客也是一个电影迷,每天都有看电影的习惯。
  他不否认六七十年代邵氏电影的辉煌,大片场制度,明星制度,产出了很多精品电影。
  依靠着邵氏影业那边的产片,南洋这边的118家邵氏院线赚的一个盆满钵满。
  但是近两年来,邵氏的电影愈发的老套陈旧,这一点在影院观看人数和营收数据上可以直观的看出。
  这些信息都在告诉邵山客,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邵氏老派电影了。
  没错,就是老派。
  老式武侠,老式取景。
  情节老派,拍摄手法也是一成不变。
  观众看一个开头就知道后续剧情怎么发展。
  六十年代邵毅府花巨资引进的最先进的电影配套设施,如今早就随着时代的进程,越发的力不从心。
  简单一句话,就是邵氏电影开始在各个方面都跟不上时代了。
  可现在......
  邵维鼎拿到南洋的这部片子。
  竟然给他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完全摒弃了过往邵氏影片的那种陈旧感。
  反而显得,轻松、时尚、极具都市化。
  甚至传递给他一种“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这样的故事也能这么好看”的感觉。
  “伯父,我打算在星加坡举办一场试映会,到时候会邀请南洋各大报社的记者以及当地院线的发行商来参加,您觉得怎么样?”
  这是邵维鼎在来南洋之前,就已经做好的筹划。
  邵氏院线虽然在南洋有一百多家影院,但是面向的群体多是华人。
  或者干脆说,南洋这边其实有很深的文化割裂。
  华人看华人的电影,当地土着、还有印度裔看他们种族文化的电影。
  虽然在同一个国家,但是各自和各自族群的人玩。
  几乎不会出现好莱坞电影模式那种,全球通杀,所有人都热衷观看的效果。
  而邵维鼎,要打破的就是这种隔阂。
  他追求的全球上映。
  并不是在全球华人聚集地上映,而是真正面向全球所有族群的电影。
  《追女仔》虽然是一部港味十足,充满着中华文化的电影。
  但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感人至深的爱情、动人温馨的亲情,开怀大笑的现实中极具共鸣的桥段。
  为什么后世好莱坞大片,除了特效之外,总爱强调伐木累。
  要给主角配上妻子儿女家人这些羁绊。
  因为这些就是人类所共有,且能够共情的感情。
  《追女仔》虽然不是好莱坞那种特效电影。
  但是这部电影调度很大,美国、港岛、泰国、星加坡都有取景。
  他想尝试一下,打破这种文化隔阂。
  港片,并不仅仅只是拍给华人,拍给儒家文化圈的人看的。
  《追女仔》或者说之后的港岛电影的影响力越大,斯沃琪手表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