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下南洋的海外游子

第(1/2)页

南洋,这一词汇源自清朝末年。
  它有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江苏以南地区称为南洋,建立南洋水师。
  以北称为北洋,建立北洋水师。
  后袁世凯势力大多出身北洋。
  不过这一词汇后来也被引申为,南海以南的国家称为南洋,也就是如今的东南亚地区。
  东海以东称为东洋,也就是日本地区。
  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
  这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称呼。
  下南洋,一直是沿海地区的热词。
  不过如果还要向前追溯,南洋华人最先是从明朝时期就开始向南方诸岛迁徙的。
  算下来,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人口迁徙数以百万千万计。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离开自己的家乡?
  原因有很多,无非就是战乱、天灾人祸、恩怨仇杀,不甘命运,但总结下来无非就两个字“活着”。
  中国人是最勤劳的民族,哪怕是到了异国他乡,仍然如此。
  来到南洋之后,华人们开垦土地,经商致富,依靠着自己的双手与头脑,逐渐积累了财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华人的勤奋与土人的懒惰与殖民者的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华人手中的财富,自然而然引起了强敌的环伺。
  殖民者,土人,一遍又一遍。
  南洋华人像是待宰的羔羊一般,被一遍又一遍屠戮着。
  原因嘛,无非就是没有靠山,是无根的浮萍。
  南洋华人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想过寻找靠山。
  他们向当时的清政府上表,他们抱团取暖成立华人组成的国家兰芳国,他们捐钱捐物支持革命。
  可是,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
  甚至于,因为民国的腐朽与对他们的伤害。
  对于这块称之为故乡的土地,已经有些敬而远之了。
  不过有人敬而远之,但是依然有人仍然对这片土地,充满热忱。
  谢国明就是这样的爱国华人,他今年42岁,出生在曼谷。
  但是他的小时候是在汕头度过的,之后又在港岛读完高中。
  所以,他虽然出生在曼谷,是个暹罗华人,但是骨子里仍然认为自己就是个中国人。
  1979年国内改革开放,谢国明曾经就受邀前往内地,与李家城霍正英等人在城门楼观礼。
  今天,他又准备启程前往内地。
  依照惯例,在出发前,他来到了父亲的房间,向他告别。
  谢国明虽然是正大集团的当家家主,但是他的父亲谢易初才是正大集团的第一代开创者。
  所以很多重大事情,他都会请示一下自己的父亲。
  “你来了。”谢易初打完了一套太极拳之后,看着站在不远处的谢国明笑道:“我算时间,你也应该到了。”
  “父亲。”谢国明将手巾递了上去,恭敬的叫了一声。
  谢易初身材消瘦,擦了擦汗随口问道:“怎么样?黄家的燕窝公司愿意卖了吗?”
  他说的是黄子澄生前与人成立的金岛燕窝公司。
  这家公司取得了暹罗海岛燕窝采摘专利权,并且持有20%的股份,以及经营权。
  现在黄子澄死了,这家公司也落在了黄闯保手里。
  这让经营农产品起家的谢家立刻就看到了机会。
  “他们不卖也没办法了。”谢国明嘲笑道:“黄家六十年代跑去港岛,现在又灰溜溜的跑了回来,还得罪了港岛的邵家,现在金岛燕窝的其他股东都不希望黄家继续持有这些股份,以免遭到殃及。”
  谢易初听罢点点头笑道:“燕窝是好东西,内地不是在改革开放吗?等他们有钱了,咱们手里的燕窝会越来越值钱。”
  “父亲,你就这么看好内地的发展?”谢国明十分意外。
  “为什么不呢?”谢易初将毛巾放到了一边,淡淡道:“中华五千年历史,前面五千年,它都是世界第一强国。也就在近一百年,落后了西方诸国。”
  “但是儿子,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是打不倒的。”
  “十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国家,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