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第(2/2)页

被杀了可不冤。”

  听到李常煦这指桑骂槐的话,没等那马夫再次开口,那青年目带异色的盯着李常煦与李常欣。
  “想跟本世子论国法,你们还不够资格,你们胆敢杀了我们公主府的宝马,就拿你们两人来抵偿吧。”

  剧烈的心跳这才平复的张文谦闻言,随即出声道。
  “林世子好大的威风,当待策马疾驰,差点伤到人不说,还想将见义勇为,救了在下一命的今科士子带回府上,给畜生抵命,谁给你的权力?”

  林世子此前被李常煦一眼吸引住注意力,没有注意到在一旁低着头的张文谦,听到他出声,又看到他那毫不掩饰的怒气,不禁有些头皮发麻。

  说起来,张文谦只是六年前才通过科举入仕的小官,虽然他当年曾是名动一时少年探花,可是论品阶,对方如今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小官,在他们这些权贵面前算不了什么。

  关键在于,对方的官位是御史,出身于南江书院,深受皇上的宠爱,经常在御前行走不说,他参谁,向来是一参一个准,一旦他在朝上被人针对,就会引来一群大臣的维护。

  让人怀疑他的身份是不是另有隐情,要不是那些可能知道实情的大臣,虽然维护他,却明显只是亲近照顾,而不存在什么恭敬,甚至还有人揣测他是不皇上的私生子。

  可是管怎样,这样一位明明不是出身于权贵之家,看上去与前朝后宫都无联系新晋小官,在这京都中的影响可不小,比他位高的人,都不敢轻视他,如林世子这等权贵子弟,更是恨不能避而远之。

  因为从以往的经验看,只要惹了这小子,任你家中多么有权有势,皇上都会无条件站在对方背后,重惩那些被其参奏,或是惹了他的人。

  林世子这个京中有名的纨绔子弟,也曾被家里的长辈们再叮嘱过,让他不要招惹这位身份实在有些神秘的御史。

  尤其是在当前这形势不明,大理寺跟疯了似的,整天没事找事的到处抓人的关键时期,一定不能惹事,落人口实。

  却没料到,今天无意间的一次放纵,竟然就撞到这个张文谦的手上。

  “原来是在下府上的车马惊扰到了张御史,实在是对不住,在下绝对不敢罔顾国法当街纵马,是这马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发疯,才会当街疾驰。”
  “幸好这两位小兄弟身手利索,及进将马杀了,帮了在下,也救了张御史,本世子很感激他们,才想邀他们去府上做客,没别的意思。”

  不得不说,这位也算是能屈能伸,看到张文谦,立刻换了一套说辞,李常欣却不吃他这套。
  “你刚才可不是这么说的,看你这眼神不正的样子,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犯了国法就得受罚,管你是个什么世子,都不能逃避国法的审判,对不对,文谦哥?”

  张文谦点点头道。
  “嗯,林世子纵为世子,也该严格遵守国法,今天是张某侥幸被救回一条命,若是换了旁人,说不定要就要丧命在你的马蹄车轮下了。”

  眼看自己已经放低身段,想要息事宁人,对方却纠着没完,从小被宠着长大的林世子立刻来了脾气。

  “张御史,你该知道,我母亲……”

  “你母亲温仪公主与林附马教子不严,纵子当街策马疾驰,差点伤到无辜路人,实在有负圣望,还请林世子与你父母一起,去大理寺过个堂!”

  听到这番毫不客气的话,林世子脸色大变,赫然抬首看向来者,脸色苍白的质问道。
  “郭少卿刚来,不了解情况,就直接给本世子定罪,还无辜牵连我父母,是何居心?”

  郭少卿脸色平静的回道。
  “郭某只有维护朝纲法纪的公心,天地可鉴,世子若是不服,尽管向陛下申诉,但是现在,来人,先将林世子带回大理寺。”

  本就跟在他身后官差闻言,不顾林世子的抗议声,毫不客气的将其拘走,他们大理寺近来工作十分繁忙。

  因为不宜大张旗鼓的四处拿人,目前也不便公开他们所牵涉的案件,每次都需要他们绞尽脑汁的想理由做幌子,这位挺好的,主动送了个现成的名头,还可以逮一搭二,顺便将他那对爹娘也光明正大的带回去。

  让人将林世子带下去后,郭寺卿露出温和的笑容,看向李常欣和李常煦,他们姐弟已从当初的孩童长成少男少女,他也能一眼认出他们的身份。
  “几年不见,你们姐弟两个已经长这么大了,太太身体可还健旺?家里可好?”

  李常欣已经不认得对方,李常煦却还记得,而且对方也在他奶奶在临行前交给他的名单上,赶紧拉着李常欣一起向对方施礼道。
  “见过郭伯伯,有劳郭伯伯惦念,祖母身体一直康健,家里也好。”

  看到李常煦在这种时候,出现在京城里,郭寺卿立刻明白邵首辅会辞去本届会试主考之位的原因。

  他在南江书院当先生的期间,不止一次的看到眼前这对姐弟,不是被当时的高院长抱在怀里,就是被扛在肩上闹着玩,跟嫡亲的爷孙没两样。

  或者说,高院长,也就是现在的邵首辅的亲孙子亲孙女,都不曾有过那种待遇,纵然双方后来不曾再联系,郭寺卿也很清楚,对有些人而言,某些感情并不会因为没有联系就消褪。

  不管是对曾经的高院长有大恩的东家太太,还是在邵首辅需要帮助时,不惜用自己的一世清名帮他站台的玄隐先生,在邵首辅心中的地位,都足够重。
  毕竟有些不联系,并不是疏离,而是保护。

  不过就算不论其它,郭寺卿看着这对姐弟,也很欢喜,毕竟他也是曾得东家大恩,却无以为报的人。

  “看到你如此年少,就能考取举人,实在令人欣慰,既然来了京里,伯伯肯定要做一回东道,你们现在住在哪里?我安排人过去帮你们拿行礼,你们可以住到伯伯府上。”

  张文谦却在此时插话道。
  “郭寺卿,凡事都要讲个先来后到,是我先遇上他们的,他们应该住到我那里。”

  郭寺卿不赞成的皱眉。
  “你家孩子小,你哪有精力照顾他们,这件事,你就不要跟我争了,我有当先生的经验,常煦是我的学生,他要备考,住到我那里,我还能指导一下他的功课。”

  看着眼前这位在南江书院时,主要教授律法类副课的长辈,一脸认真的以先生自居,张文谦有些无语。

  不过没等他开口,李常欣就迫不及待的回道。
  “郭伯伯,我弟这趟来参加会试,是为了和我奶打赌,我奶最大的愿望,是让他尝尝名落孙山的滋味,所以他不用备课,也不用住到你们那里,我们就是来京里玩玩。”

  对于李常欣来说,不管是住到郭家,还是张家,都不如他们现在住的地方自在,有这种不熟悉的长辈在身边管着,就没有自由可言了。

  听到李常欣为了争取自由,张口就把自家老祖母给卖了,李常煦忍不住想要扶额,不过他还是迅速接过话道。
  “多谢郭伯伯和文谦哥的好意,但是我们这次是和袁大哥一家上京,我们进京后住在他们家,不好再搬出去。”

  听李常煦这么一说,还在为李常欣的话,感到震惊和意外的郭寺卿与张文谦,都不好再勉强,只能要求他们留地址,邀他们回头去家里做客,毕竟他们也都知道些袁文义的事。

  袁文义的家族,本是京中颇为显赫的世族,族中人才备出,其祖父曾官居次辅之位,因族中一位子弟犯了事,被先帝要求要彻查,从而导致全族都被罚。

  在有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下,借袁家与当时的太子外祖家是姻亲关系一事大作文章,成功将当时的太子外祖杨家与太子牵扯了进去。

  康平帝继位后,先为自己那因为实力过硬,没怎么伤筋动骨的外祖一家恢复名誉,袁家却因当时确实被查出许多问题,算不上是被冤枉,也就不存在为他们平反的说法。

  不过看在他外祖母是袁家女的份上,康平帝还是陆续为那些因袁家的关系而被无辜牵连的人平冤昭雪,归还袁家祖产,赦免了袁家的一部分族人,其中就包括袁文义。

  袁文义早就知道袁家被赦免的事,也曾回到京城接收他那一房该得的家产,却在事了之后,选择回高台,不想留在已无至亲的京城,也不想面对那些虽有血缘关系,却连累他父母惨死的所谓亲族。

  这次是袁文义听说李常煦要上京赶考后,主动提出他对京城熟,可以陪着李常煦他们一起上京,还能顺便带着妻儿回京拜祭他的父母。

  袁家虽是在他与何柳成亲之后才被赦,但他上次回京时,正值何柳身怀六甲,不宜长途远行。

  中间这几年,袁文义一直没再回来,如今他的小儿子也满两周岁了,他才决定带着妻儿回京,告慰一下父母,并为妻儿上族谱。

  也正因中间回过京,知道那位深得当今皇上信任的邵太傅,正是他很熟悉的高爷爷,还有他的多位前同事,也是在朝堂上掌实权的官员。

  同时,他也知道东家太太压根就不在意小少爷参加大考的事,让他们进京,更多的是给他们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去玩一趟的机会。

  所以袁文义不仅没有在路上催促,带着李常煦姐弟进京后,也没怎么约束他们。
  毕竟他心里清楚,不管是以这对姐弟自身的本事,还是凭借李家强大的人脉关系,他们的安全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也不怕会在这权贵云集的京中得罪什么人。

  等到与明显还有事的二人道别后,李常煦郁闷的点了下他‘姐’的额头。
  “你这张嘴真是太过分了,什么话都往外说,奶奶不要面子的啊。”

  李常煦一想到奶奶在人前英明睿智的形象,会崩塌在对方的这张嘴上,就气闷不已,李常欣却不服气的回道。

  “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奶奶才不在乎这些形象呢,她不是常说,做人就是要让自己开心一些,我才不想搬到郭伯伯家去呢,去了肯定要被困在屋子里,不让出去。”

  说起这个,李常煦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
  “你倒是跟我说实话,你天天拉着我到处玩,不让我看书备考,是不是怀着什么目的,有意不想让我考好。”

  李常欣连忙摇头道。
  “这怎么可能,我还盼着你能赢了奶奶,可以让我跟着你一起游历全国呢。”

  见对方满面的质疑,眼神中透着无言的威胁,深知这意味着什么的李常欣这才心虚的笑着回道。
  “好吧,我实话实说,就是我听说,会试的时候,会把你们关到一间小黑屋中,一关就是九天,吃不好也睡不好,特别难受,我就想着,反正奶又不指望你能考出什么成就,还不如放弃考试,我们趁这机会多玩玩。”

  听到这番解释,李常煦差点被气乐,不仅他奶奶看衰他这次的大考,他这好姐姐对他更是毫无信心。
  气得他在心里暗自发誓,这次一定要认真考,考出个好成绩出来,让他们大开眼界,承认自己小看人的错误。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