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海运试点福州

第(1/2)页

第185章  海运试点——福州

    两浙路转运司衙门里。

    杭州刺史梅挚缓缓开口道:

    “我等诸位,与倭寇并无瓜葛,至于手底下人有没有,我等亦不知。”

    “这些年,为了朝廷每年所定税收,我等可谓绞尽脑汁,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如今好不容易等来海运这个时机,需仰仗各州府境内世家商贾多多参与。”

    “我们不曾与倭寇有勾结,他们呢?即使没有,可生杀大权,毕竟掌握在卫帅手中。”

    “若是闹到人心惶惶,使各州府错失此次良机,届时,百姓难,世家商贾难,我等为一方官吏,更难。”

    这是让两浙境内刺史最为担忧的一个地方。

    钱财之物,不能都钻进卫渊的口袋里。

    可若各地世家商贾不那么做,谁能保证可以参与海运生意?

    即使能够参与,卫渊以铲除倭寇之名,也势必闹到人心惶惶的程度。

    届时,又有多少人敢参与?

    一些穷困的州府,甚至要联合起来,才能与海外诸国签订一笔大单。

    如果卫渊来搅局,各地经略兴盛之事,岂不成了白日做梦?

    张夏叹道:“卫帅途径杭州之时,本官曾前去拜见,然而,卫帅以行军为由拒绝。”

    “那范纯仁虽为东南经略使,可说到底,不过是傀儡罢了。”

    “我两浙经略兴盛一事,左右,是绕不开那位卫帅的。”

    “他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等还能有得吃食,若是本着涤荡寰宇的心思.只怕两浙境内,会死很多人.”

    这就如吴王所言,看卫渊这个执杆人,愿不愿意走个神了。

    听张夏说到这里,两浙各地刺史心中也已了然。

    就连他们的顶头上司,如今都要求自保,难见卫渊一面,更遑论是他们?

    卫渊手中有兵,又可节制东南三府所有兵力,别说张夏这种封疆大吏,哪怕是苏州的吴王,又能如何?

    还不是要上赶着来舔?

    张夏又道:“明日本官就启程前往明州海防营求见卫帅。”

    “若是卫帅不见,本官就一直跟着他。”

    “若不与其谈一谈,海运之事怕是难以有个好结果。”

    自从朝廷宣布开启海运的那一刻。

    山东、两浙、福建、两淮的世家商贾们,就开始囤积大量的货物。

    如果这些货物不能及时出手,各地都会出现大问题。

    而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如今正一门心思扑在朝廷的海防大业之上。

    文官与武将的思考立场终归到底还是不同。

    即使像是张夏这种封疆大吏,目光也是看在了两浙整体的经略发展上。

    而卫渊是在为东南后世计,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让各地财税上升,一批官员升阶,就苦了后世百姓。

    倘若海运一启,卫渊再想改变沿海一带的海防大业,就难上加难了。

    他的功绩,可不在使各地税收提升上,这是范纯仁这位东南经略使的责任。

    两浙官吏的情况,与福建路、江南路、广南东路部分地区情况相似。

    都想着尽快去拜见那位东南安抚招讨使。

    将一些事情迅速敲定。

    所谓东南安抚招讨使,到底哪里才算是东南?朝廷也没个定义。

    但赵祯的旨意中明确有说,让卫渊平倭。

    也就是说,只要沿海一带区域,有涉及到倭寇的地方,都归卫渊来管。

    而能通海运的地方,范纯仁也能插上手。

    这二人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因此,才有许多京官说卫渊是‘东南柱石’,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在,东南因海运一事,就乱不了。

    他若不在,各地因海运之事,迟早会出现紊乱的情况。

    翌日。

    卫渊继续南下,前往台州、温州等地,巡视了各地海防。

    期间,台州、温州等诸多地方官,前来拜见卫渊。

    扬言,如果卫渊不见,他们就不走了。

    卫渊深知,一旦打破见前来官吏的先例,他这一路,将无法平静,索性就由他们去了。

    两日后,卫渊快马抵达温州,召见当地皇城司指挥使‘耿田’。

    “自您将海州倭寇铲除之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基本就已闻风四散,有部分藏于茫茫大海之上,另有一部分,隐于深山当中。”

    “永嘉郡情况亦是如此,不过,卑职散出去的人里,倒是查到了不少倭寇隐藏的据点,初步估计,这批倭寇约有两三百人。”

    温州这时称‘永嘉郡’。

    知否里,明兰后来有了诰命,就是‘永嘉郡夫人’。

    听到耿田的汇报,卫渊吩咐谢武,

    “由你暂时接管永嘉郡海防事务,将此地余下毒瘤,一一拔除。”

    “暂且留首脑性命,逼他们供出与其有染者。”

    “你要多少兵力?”

    站在一旁的谢武沉声应道:“回卫帅,一千人足够。”

    卫渊道:“给你两千人,配合永嘉郡城防与海防兵力,差不多能有四千,足够了。”

    不是说一千不行,能打富裕仗,没必要往穷了使。

    随后,卫渊与杨怀仁继续巡视永嘉郡海防。

    今日天色阴沉,海风吹拂,略显凉爽。

    卫渊与杨怀仁行走在海边,周围都是满甲营的将士在布防。

    杨怀仁道:“留在本地的倭寇残留势力好解决,只是藏在茫茫大海之上的倭寇也不知,户部与军器监制造的船只何时能到两浙”

    卫渊道:“约莫也就这一两日,即使船只到了,本帅也不会让将士去海上寻敌。”

    杨怀仁皱眉道:“那要船只有何用?”

    卫渊道:“让户部与工部造船,是为了今后可以更为顺利的成建水军。”

    “荡虏军的将士,十有五六都不通水性,即使通,去到大海之上,未免有所心悸。”

    “届时,荡虏军的优势荡然无存本帅不希望东南之行,会让新军将士损兵折将。”

    杨怀仁恍然大悟,“正因如此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