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炼制

第(2/2)页

慢,这里边的无形损失,让练气士都要心焦抓狂。
  运气稍好一些,也要伤筋动骨,打个比方,得到一件适合的炼化之物,之后对于辅助材料的价格,大致心里有数,原先计划花费一颗谷雨钱,这是所需天材地宝的真实价格,可即便所有材料都能够遇到,但是如何变成自己手中物?山泽野修多半靠抢,喜欢推崇杀人越货金腰带,美其名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谱牒仙师多半靠买,靠香火情,以神仙钱跟人购买,或是以物易物,若是没有交情,就能在倒悬山灵芝斋、龙泉郡牛角山包袱斋、青蚨坊这类各大神仙店铺,砸下神仙钱,这还不算什么,最费钱的一种状况,是那些供不应求的天材地宝,神仙店铺会有专门的袖里乾坤楼,喊上一些个有购买意向的金主,各自出价,自有一套让人割肉、心头滴血的商家手法,一旦走到这一步,最终成交价格,比起一位练气士的最早估价,翻上一番都很正常,甚至还专门有人喜欢拆台抬杠,一旦看准了某人势在必得,便故意坏事恶心人,一颗小暑钱的物件,硬生生哄抬到三颗四颗小暑钱的价格,苦主买还是不买?不买,许多好东西就会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耽搁了本命物的炼制,如何是好?
  何况一座座仙家山头之间,一般来说越是邻近,越是勾心斗角,谁乐意眼睁睁看着别家山头多出一位中五境,尤其是一位呼风唤雨的地仙修士?打生打死未必有,可暗中相互下绊子肯定层出不穷。
  所以当茅小冬收集完所有天材地宝后,陈平安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有些揪心。
  第三件本命物如何炼制?
  按照既定计划,那会儿自己应该已经身在北俱芦洲。
  难道改变主意,将老龙城一役剩余的大骊赔偿收拢,砸锅卖铁,在落魄山炼制完第三件后,再去游历那座剑修如云的北俱芦洲?
  陈平安微微叹息,只能告诉自己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还没有炼制成功金色文胆,就开始想那第三件本命物,不妥。今日事今日毕,先将今日事做得尽善尽美,才是正途大道。
  陈平安收敛思绪,凝神屏气,最后取出了那只来自桐叶洲青虎宫的炼物之器,五彩-金匮灶。
  然后开始在心中默念一遍埋河水神娘娘相赠的那套炼物道诀。
  茅小冬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
  多说无益。
  修行是自己事。
  即便是传道人,解惑几句,指点几句,就已经差不多了。
  哪怕是护道人,对此更是不会插手,最多就是那人不幸炼制失败,尽量保住那人的大道根本,竭力追求一个被护道之人的“留得青山在”而已。
  陈平安身前已经摆满了各异天材地宝,突然抬起头,望向坐在对面的茅小冬,问道:“茅山主,我其实有个疑惑,一直想不明白。”
  茅小冬点头道:“问。”
  陈平安问道:“我们浩然天下,既然有七十二书院坐镇九洲,为什么不是七百二十座?是中土文庙做不到,还是至圣先师不愿意这么做?”
  茅小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缓缓道:“我只说我个人见解,你拿去参考,未必正确,但是可以作为你理解这个世道的一种可能性,如何?”
  陈平安点头,“好!”
  茅小冬这才说道:“关于此事,我曾经与人探讨过。如今可能已经不太有俗世人记得,很早之前,嗯,要在三四之争之前,北方皑皑洲,在昔年四大显学之一的某位老祖宗提议下,刘氏的鼎力支持下,以及亚圣的点头答应之下,曾经出现过一座被当时誉为‘无忧之国’的地方,人口大概是千万余人左右,没有练气士,没有诸子百家,甚至没有三教。人人衣食无忧,人人读书,夫子先生们所传学问所教道理,皆是四大显学与诸子百家的精粹内容,但是尽量不涉各自学问根本宗旨,不过主要是以儒家典籍为主,其余百家为辅。”
  说到这里,茅小冬缓了一缓。
  说得极慢,极其认真。
  以至于茅小冬此刻身为书院圣人,都显得有些吃力。
  陈平安开口问道:“学塾先生,是那精心挑选的书院贤人君子?”
  茅小冬摇头道:“当然不是,不然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即便成功,一国风俗最多演变成一洲,可却会饿死其余八洲,以八洲文运支撑一洲安乐,意义何在?所以皑皑洲刘氏在各方监督下,为此前期秘密筹备了将近四十年,方方面面,都必须得到到场的许多诸子百家代言人的认可,只要一人否定,就无法落地实施,这是礼圣唯一一次露面,提出的唯一要求。”
  陈平安好奇问道:“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
  茅小冬点点头,“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四之争了。”
  陈平安陷入沉思,思考为何会
  失败。
  一团乱麻。
  茅小冬轻声道:“从至圣先师到礼圣,一位阐述仁义道德,一位具体制定规矩框架,为什么?”
  茅小冬自问自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曾请教那人,为何至圣先师和礼圣,在奠定浩然天下的独尊和正统地位后,依旧容得下诸子百家?为何不干脆只留下儒家学问,教化苍生?那个人的回答,让我这榆木疙瘩,豁然开朗,才知道原来天地如此之大,那人说,道祖在看那个一,所以当初那场作乱余孽,才得以迁徙去往剑气长城。而我们浩然天下,也没有对妖族斩尽杀绝。佛祖也只是留下了一句,预言那末法时代终会到来,‘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
  茅小冬反问道:“你觉得这三位,在求什么?”
  陈平安摇头不知。
  茅小冬说道:“那人告诉我,他也不知道答案,但也许是希望给世间所有有灵众生,一种趋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一种你不需要付出额外代价就能够达到的自由。”
  茅小冬问道:“可曾明白?”
  陈平安老老实实回答:“不懂。”
  茅小冬笑了,“陈平安,你没有必要现在就去追问这种问题的答案。”
  茅小冬站起身,抬起一只脚,离地寸余,悬停空中,然后往上抬高两次,“当下种种所学,知其根本与真意,循序渐进,步步登高,那么一个人无论站在怎么样的高位,心都稳。不管那些乱七八糟的旁门左道,最少我们读书人,都应该是这样的。”
  陈平安想起自己在大泉王朝山巅与姚近之所说之事,关于一个个从里到外、从小到大的圈子,会心笑道:“这个我懂。”
  茅小冬坐回原位,笑问道:“真懂?”
  陈平安点头道:“真懂!”
  茅小冬伸出一只手掌,微笑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那就可以炼物了。”
  陈平安先闭上眼睛,轻轻呼吸一口气。
  一颗金色文胆,安安静静悬停在他身前。
  陈平安依旧没有急于以一口纯粹武夫真气,去“开灶生火”,反而没来由想起自己年少时在泥瓶巷祖宅的那件事。
  二月二,龙抬头,烛照梁,桃打墙,人间蛇虫无处藏……
  那大概才是陈平安行走江湖的最开始。
  那会儿,很多人都还没有遇到。
  但是就那么一步步走,一个一个遇到了。
  练拳不辛苦。读书很值得。
  坚持与人讲道理,原来是一件未必次次痛快、却不会后悔的事情。
  原来我陈平安也能有今天。
  原来宁姑娘的眼光这么好啊?
  茅小冬怒喝道:“心境过于快意了,停一停!”
  茅小冬差点一戒尺打过去,气呼呼教训道:“就算有了喜欢的姑娘,也在炼制成功了本命物再去想!到时候谁管你想几个时辰,是不是乐开了花?!没轻没重!”
  陈平安悻悻然,赶紧抹了把脸,将脸上笑意敛起,重新凝心静意。
  茅小冬看似恼火万分,实则自己心中乐呵着,默默念叨,先生,这件事,弟子做得可还行?跟先生讨要一句嘉奖不过分吧?
  ————
  在东华山之巅,茅小冬与陈平安对坐之时。
  书院内还有两人相对而坐,精通雷法的大儒董静,与半个弟子林守一。
  当天地寂静停滞,光阴流水出现显化迹象,董静皱了皱眉头,看到林守一的一点秉性灵光即将随之停歇,一挥衣袖,隔绝出一方小天地,只是这位大儒略显吃力。
  董静沉声道:“不要分心,与读书一事一样,见着了妙不可言的圣贤文章,心神能够沉浸其中,是本事,拔得出来,更见功力。不然一辈子就是书呆子,谈什么与圣贤共鸣?!”
  林守一点点头。
  董静继续先前的话题,“不要急。争取再多开辟出两座本命气府。破境不迟。我们儒家门生炼气修行,自身体魄的修道资质,算不得最重要,儒家已是浩然天下正统,儒生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修学问二字,我问你,林守一,为何有许多世人明明晓得那么多书上道理,却依旧浑浑噩噩,甚至会立身不正?”
  林守一沉声道:“不知某个道理、某种学问的根脚所在,自然不知如何去以道理为人处世,故而字字千钧重的金玉良言,到手之后,已是破败棉絮,风吹即飘荡,无法御寒,到头来埋怨道理非道理,大谬矣。”
  “你只说对了一半,错的那一半,在于许多圣贤道理,本就不是让世人双手抓住诸多实在之物,而是心有一处所安歇之地罢了。”
  董静欣慰点头,“那么我今日就只与你说一句圣贤言语,我们只在这一句话上做文章。”
  林守一正襟危坐,“愿听先生教诲。”
  董静问道:“圣人有云,君子不器。何解?礼记学宫作何解?醇儒陈氏做何解?鹅湖书院作何解?青鸾国昔年桐城派又是作何解?你自己更是作何解?”
  林守一胸有成竹,正要回答这一连串问题。
  突然发现董先生转过头,望向窗外,比他林守一要分心多了。
  林守一犹豫了一下,见董先生没有收回视线的意思,就跟着转头望去。
  结果看到一颗脑袋挂在窗外。
  董静怒道:“崔东山,你在做什么?!”
  崔东山一脸无辜道:“我这不是怕林守一问到了你董静回答不上的道理,太过尴尬,我好帮你解围嘛。”
  董静伸出手指,怒目相视,“你赶紧走!”
  传道一事,何等庄重肃穆,结果给这颗臭名远扬的书院老鼠屎在这里瞎捣乱。
  崔东山始终用双手扒住窗台,双脚离地,眨了眨眼睛,“我如果不走,你会不会动手打我?”
  董静平稳了一下心神,正打算对这个家伙晓之以理,然后搬出书院茅山主威胁此人几句,不曾想崔东山已经松开双手,那颗碍眼的脑袋终于消失不见。
  董静冷哼一声。
  结果崔东山又一个蹦跳,胳膊搁在窗台上,哈哈笑道:“我又来了。”
  董静怒斥道:“崔东山,你一个元婴修士,做这种勾当,无聊不无聊?!”
  崔东山理直气壮道:“我就是快无聊死了,才来你这儿找有聊啊,不然我来干嘛。”
  董静站起身,“打一架?!”
  崔东山摇摇头,“君子动口不动手。”
  董静气得大踏步走去。
  修行雷法之人,尤其是地仙,有几个是脾气好的。
  崔东山脚尖在墙壁上一点,向后飘荡而去,挥手作别。
  林守一满脸苦笑。
  董静站在窗口那边,确定崔东山远去后,依旧等了许久,才返回原位。
  崔东山倒是没有继续纠缠,大摇大摆去了几座学堂和几间学舍,见到了正在课堂上打瞌睡的李槐,崔东山打赏了这小崽子好几颗板栗,将一位在光阴长河中静止不动的大隋豪阀年轻女子,坐在她身前的那张学堂几案上,为她更换了一个他觉得更符合她气质的发髻样式,去见了一位正在学舍,偷偷翻看一本才子佳人小说的漂亮少女,取了笔墨,将那本书上最精彩的几处羞人描写,全部以墨块涂抹掉……
  由此可见,崔东山确实是无聊得很。
  逛荡来游荡去,最后崔东山瞥了眼东华山之巅的景象,便返回自己小院,在廊道中呼呼大睡。
  石柔“穿着”一副仙人遗蜕,能够行走自如。
  没了最后一颗困龙钉禁锢修为的谢谢,想要行走比较艰难,但是坐在台阶上感受光阴长河的玄妙,还算可以。
  崔东山一个毫无征兆的鲤鱼打挺,猛然站起身,吓了谢谢和石柔一大跳。
  崔东山突然想起前些年那个名叫李柳的少女,在书院门口那边,对自己所做的那个恐吓手势。
  少女看似不谙世事,不知天高地厚。
  崔东山后仰倒地,扑通一声,嘴上哼哼哈哈,一次次出拳,啧啧道:“江湖共主啊,难怪心比天高。”
  崔东山闭眼睡去。
  谢谢和石柔几乎同时转头望向东华山之巅。
  那边的光阴流水,不知为何仿佛染上了一层浩浩荡荡的金黄色彩。
  只是石柔一瞬间,就转头飞快瞥了眼崔东山。
  那天当陈平安说出“再想一想”之后,她分明看到背对着陈平安的崔东山,满脸泪水。
  崔东山明明已经酣睡,却打了个响指。
  石柔顿时腹部如雷鸣,已经数百年不曾有过的感觉。
  崔东山转过头,笑眯眯提醒道:“可别在我院子里啊,赶紧去找个茅厕,不然要么你熏死我,要么我打死你!”
  石柔悲愤欲绝,飞奔离去。
  崔东山在廊道不断翻滚,嘴上说道:“谢谢,你上哪去找一个会帮你擦拭廊道的公子,对不对啊?”
  谢谢只得附和道:“谢谢谢过公子。”
  崔东山趴在廊道上,以凫水姿势,从一头游到了另一端,然后掉转身形,再来一遍,重复哼唱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呦太平年……”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