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翻修房顶3

第(1/2)页

早早起来,带上钱,骑上“二八大杠”,向着县城“飞驰”。

        路上的行人不多,车也极少。脚底生风,车轮飞转,竟骑出了一身汗。

        到了瓦厂。放眼一看,甚是简陋。

        瓦厂其实就是在西龟县城北郊,公路两旁的田坝上,起了些土窑,工人们四处买来粘土,通过踩泥、制坯、晾干、上窑、烧制、出窑、散火堆垛,然后就是销售到千家万户。过了瓦厂,沿公路向山上行不远就是天皇庙了。

        瓦厂,其实算不上是“厂”。既没有厂房,也没有机器,完全是个“手工业”。瓦厂的工人严格来讲也算不上工人,他们其实就是土窑田主和田主的舅子老表婶子姨妹儿些。他们平时干些农活,夏季天气好时就踩泥烧瓦,合起来挣点钱。终究来说烧瓦还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里的土墙房已经少有新增了。新建房,一般都是预制板水泥砖房。经济条件更好一点的修的就是红砖房了。

        烧瓦其实是个苦力活儿。

        买起来的粘土,是很硬很板结的,需要人工用锄头弄小弄碎,然后将堆得像座小山的一大堆泥,从泥堆中部掏开一个大坑。看上去就像一个“火山口”那样。再给“火山口”浇上大量的水。大家再用锄头、铁锹像“和面”一样给和均匀。

        和好后,收拢堆放。静置几个小时,其实就是半天时间。等“泥面”自然“发酵”。“发酵”好了。大家又把泥堆掏开,再合拢。合拢,再掏开。如此反复许多遍,等“大师傅”觉得“差不多”了。大家就光着脚板站到泥面上去“踩泥”。为什么不穿鞋呢倒不是心疼鞋子,而是穿起鞋实在不方便踩泥。踩到大师傅觉得“合适”时才停止。至于“合适”的标准只有大师傅知道。我猜应该是泥面变得均匀细腻吧

        和好“泥面”后就是“制坯”了。“制坯”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一个是瓦桶,一个是瓦刀。瓦桶是用铸铁制成的,一个中空,厚约一厘米的,上口小,下口大的铁桶,桶壁上有四根凹槽线。瓦桶和一个木制底板配合使用。木制底板是正方形的,比瓦桶底口直径大十来公分。师傅们用瓦刀,从瓦泥上削下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包裹在瓦桶上,用小瓦刀修整均匀,顺瓦桶的凹槽线划四刀。四片“瓦坯”就制作好了。

        制作好的瓦坯,经自然风干晾晒合适,以能够拿得起来又不变形为标准,切忌干透了。干透了上窑一烧就裂了。如果没有晾晒合适,上窑过程中发生了变形,烧出来也是废品。上窑也很关键。要均匀,不能太密,会烧不透,烧不均匀,不然废品和残次品就会多。太稀了就浪费了火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