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童子

第(1/2)页

  新郑本不是什么大的城邑,整个城邑不到五万人口,城池还没有京邑大。

  所以九儿出行,身边只带了子都和祝聃。

  如今祝聃也算得到九儿的充分认可,不仅获得九夫的封地,九儿更是正式让祝聃入了公孙氏。

  这个时代公孙氏并不是姓氏,而是对有功劳或者诸侯略有作为的子孙的一种统称,也算一种官方认同的氏族。

  其中公是对诸侯上君逝世后的尊称,活着是不能称公,活着称公那就是爵位了。

  所以对其后人,一般尊称公孙。

  左穆列公孙氏那可是天子的赐氏,这就相当于承认左穆的父辈相当于诸侯的级别。

  直到后世慢慢演变,公孙才成为姓氏。

  古代有作为人或族才能称为氏,不是什么人有个起个名字就能氏的。

  比如祝聃就不能称为祝氏,而他入的公孙氏和左穆的公孙氏级别也相差甚远。就相当于诸侯的大夫和天子的大夫官名称呼一样,级别大不一样。

  天子的正卿比一般诸侯的级别都高,郑国之所以三代而兴,就是得益于他们祖孙三代全是周天子的正卿。

  加上天子还算仁义,对郑当年护驾有功,所以也没亏待九儿祖孙三代!

  后世中管仲看到了这个好处,所以齐桓公一上台,管仲就鼓励齐桓公维护周礼。

  天子同样给了不好处的!

  而齐桓公小白其实也是挂名周天子正卿的,只是后世鲜有记载。管子记载中,侧面还是能看出小白同学确实有兼职的痕迹。

  后世只觉得小白同学是打着天子的名义称霸,完全属于曲解。

  其实春秋周室正式分封的诸侯,就没有谁真正去为自己立威的,大多和九儿的心态差不多,天子势弱,帮着天子维护天下稳定的。

  不然小白也不会在宋国违背周礼,而出兵讨伐宋国的。

  当时诸国支持齐国,也是因为齐桓公尊重周天子,才引得大家支持的,倒不是惧怕齐桓公。

  用后世的话来讲,天子叩个戳,才有法律效应。

  春秋是个讲道理的时代,后世以为很乱,其实如果纵观中国古代史,春秋要算乱,后面的就没法要了!

  周朝是人类历史上最文明的时代,因为周文王制天道,周公制人道,故而周的文明超越了前面夏商,后世也难有望其项背者。

  即便是有几个不错的朝代,也都是延续的周孔之道,而孔老夫子的儒道便是周道延续。

  就像后世所说,为何农民起义没有一个成功的,就算刘、朱其实用的人都是极为高明的知识分子。

  中间的秘密就在于,知识分子知道如何构建国家制度,如何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如何获得大的社会中坚力量的支持。

  而这些《周礼》写的明明白白,就连每个职位多少人都规范的清清楚楚。

  只是大家知识受限,都已经读不懂祖宗的文字而已。

  如今九儿的郑国经过多半年的改革,加上那个祭足大夫的超强执行力,国库粮仓溢满。

  军队也是兵强马壮,更甚者像高渠弥隐然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

  所以九儿徒步来到序堂时,走路的样子都虎虎生风。

  那种油然而生的自信,那种君临诸国的豪情,左穆远远的就能感受的到。

  当然,对于左穆而言就是让九儿强大起来,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按照花巾所言,只要保持郑国稳定,天下就能稳定。天下稳定了,什么妖魔鬼怪再也难兴风作浪。

  序堂庭外站满了人,各国派来的子弟已经不在少数,其中当然也包括周太子。

  其中卫国派来的是公子晋,这位公子生的倜傥,十七八岁的样子,虽然穿着厚实的棉袍,也掩盖不住那种儒雅之情。

  这位公子就是卫国国君的同胞弟弟,对左穆极为热情。

  那种真诚之感,让九儿心中不由的感慨,如果卫国选这位公子做国君,卫国还能做出那种糊涂事来?

  九儿不由得想到自己未来继承人,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叹息着嘀咕一句:祖制不可废也,嫡长子继位虽说国君昏聩,但也不至于乱生。

  九儿不知,左穆开着心门正偷窥他的想法呢,左穆窥探到九儿想法,不由得好笑。

  心说,难怪你的后世那么乱,估计也和你这有意无意的想法有关。

  国君的儿子可不是普通人家中的儿子,普通人家顶多就是个败家,这国君的儿子要坏起来,那是要败天下的。

  不过,这些左穆懒得操心,辅助好眼前的这位小老虎才是正经。

  百年后的事,谁又能管的了?

  诸人见九儿到来,一一行礼,均是上礼,周太子也不例外。

  此时的九儿乃是周室正卿,就算诸侯国君也不敢怠慢,否则你就是坏了规矩。

  九儿倒也随和,向大家行了平礼,然后先向左穆行上礼。

  诸人看的眼睛都直了!这也太不合礼制了吧?一个国君向自己的大夫行上礼?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