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四百八十三章 换了皇帝

第(2/2)页

不久了。

        皇帝再怎么捞,也不可能支持多久。

        随后登基之后,各种大小杂事,还是扔给内阁。

        而赵涵的精力就用在搞番薯和玉米和育种、改良和推广上。

        另外就是让张居正入内阁,开始搞考成法。

        没有直接上来就玩清理土地。

        因为没有考成,就没有愿意干活的官僚。

        当然考成有很多弊端,比如为了完成任务,各种催逼百姓,但总比之前好的多。

        而考成法,最后变得松弛,也是因为违背了百官自身的惰性……

        皇帝自己也想偷懒,那就没人管了。

        谁来负责考成?

        其实只有事关自身利益的百姓才不会偷懒。

        因为偷懒就活不下去……

        只是这一点暂时还做不到那么快。

        考成法的执行和落实,还有各种依据,只能先交给内阁和给事中,还有各地有名望者手中。

        毕竟有清名者不一定好,但有恶名者,大部分是真坏。

        因为这年头,那些恶名者其实根本不会掩盖。

        就像那些藩王,哪个作恶会掩饰了?

        大量侵吞民田,是个当地管员都知道的。

        而赵涵对此根本没有功夫去管。

        她专心研究番薯和玉米。

        “这两者之所以高产,最大的问题就是玉米相对来说抗旱。”

        “而番薯相对来说不占用各种好地。”

        “其实它们相对于普通作物来说,高产性能并不是太强,毕竟以这年头的肥料和耕作情况来说,不能完全发挥出优势来。”

        “抗干旱,少用水,能在烂地中活,而北方大部分地都是烂地和缺水的地,这才是最根本的。”少女直接说道。

        赵涵点点头。

        她也看过书。

        知道这两种作物的淀粉产量,并不比小麦高到哪儿去。

        如果真的非常非常高,后世为啥不是遍地地瓜和玉米?

        它们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弊端。

        地瓜保存麻烦,玉米收割起来缓慢。

        相反后世的主粮还是小麦和大米。

        地瓜是救急,救荒用的粮食。

        随后开始在少部分地方试验。

        试验之后,开始逐渐推广。

        尤其是在北方干旱的地方,在旱地里面推广玉米。

        而推广番薯,则是在各种杂地里,田间地头,院落前后,乃至路边都可以种番薯。

        番薯不挑地,这才是它最根本的好处,甚至花盆里都能种。

        其实番薯真正产出的干物质,比主粮并多不了多少。

        番薯浑身上下都能吃。

        不像小麦水稻,叶子和茎杆基本不能吃。

        番薯叶子和茎都可以当菜吃。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玩意既然能养猪,那就能给人吃。

        这也是它的一大好处。

        处处都能当菜来吃。

        于是两人费了很大的力气,先从广东运来番薯和玉米作物,然后推广到。

        先是在皇庄官田里面推广。

        再通过商人传信的手段,在百姓家里推广。

        百姓可以先种在自己家里头,田间地头,荒地野地里面。

        他们没有惊动百官,也没有让它成为百官的功业。

        一旦让百官沾手,那事情就麻烦大了。

        好事变坏事。

        把人家种的好好的地,变成番薯地。

        两人只是在皇庄和藩王田里大量推广,然后廉价作为粮食赈灾和底价发卖。

        要知道番薯可以让烂地的产量赶上好地的一半还多,好地的数量可是很少的,顶多占据十分之一。

        而烂地往年只有好地的五分之一,甚至颗粒无收。

        主要是烂地缺水。

        数年后。

        百姓自然知道这是个好东西。

        不好的东西,能在皇上和王爷的地里种吗?

        这样一来,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地方,贫瘠地方,终于暂时缓解了生存的问题。

        新帝同样下令减少各种观殿工程,保证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的支出,还有驿站的支出。

        这三样工程,是不能停的。

        接着他们又开始在各个大城,办各种报纸。

        设置总报分报。

        通过雇佣的方式,将大量乞丐流民孤儿,纳入报社下面,每天给两碗红薯饭吃,作为兜底。

        其实这个时候很多人对大明还抱着希望,还愿意把下面的消息传递上来。

        最典型的就是还有很多干实事的管员,不怕死的管员。

        他们愿意向藩王开刀,向藩王要地。

        像徐阶、张居正都是这样的。

        虽然说徐阶本身也有问题。

        但是徐阶至少他还能将藩王的土地一次就是四百万亩,还给百姓。

        从这一点来,大明直到灭亡时,还是有不少愿意干实事的人。

        这和大清截然不同。

        大清要灭时,大家早就摆烂了。

        就等着集体换衙门。

        对待百官,肯定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这就是科举的好处。

        总是有热血人通过科举上来,保持着三到五年的干劲。

        而皇帝的作用,就在于将这股干劲和热血保持的长一些。

        没有这些干劲的,自然要赶紧换掉。

        总而言之人是复杂的。

        …………

        这一天,闻人升再次看过去。

        结果发现,这剧本真的乱了。

        这从感情剧本,变成了种田剧本……

        不过他突然醒悟,或许种田也是对的。

        农夫、泉、有点田,也是一种感情。

        两人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就这样,两人靠着报纸加上锦衣卫等体系,总算是将下面的情况能够掌握住了。

        此时的皇权,加上有仙人的光环在,更加巩固。

        皇权这个东西,就是有英明者,能走在正道上时,那发展是很快的。

        当然如果有堕.落者,那堕.落起来也非常快。

        就会形成波浪形状的起伏。

        对百姓来说,自然还是平缓的好。

        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而两人此时也遇到了新的麻烦。

        那就是很多东西推行好了,再想深化就难了。

        数年过去,百姓好过了,百官也好过了。

        人人称颂,也满足于明君治理了。

        但两人知道这是不靠谱的。

        最多稳定这几十年罢了。

        几十年之后,再来一个君,必然要推倒重来。

        类似于万历,这还没有换君了。

        只是张居正人没了,就完蛋了。

        所以两人要搞得深。

        真正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体系来。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