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布衣还乡

第(1/2)页

却说刘筱臣的随从们回京禀报了皇上,说西夏皇帝同意大宋可派遣最多两万兵马前去西域。赵构当即龙颜大悦,与李纲和兵部尚书商议之后,决定此事交由吴玠将军,让他负责派遣两万兵马途经西夏去援救回鹘。

        吴玠收到皇上圣旨,马上点齐了两万兵马及粮草,由吴挺率军前往施救。吴挺在边关历练多年,沉稳睿智,深得吴玠吴璘喜爱。吴挺兴奋地接了这项光荣的任务,一马当先地领着队伍,经兰州入西夏,一直到了凉州境内,突然被一只数万大军挡住了去路。

        吴挺策马向对面的将军喊道:“对面的兄弟,我是大宋的援军。贵国陛下金口玉言,说过让道于我军,你等为何阻拦”

        那边一将军回应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你我双方尚且和平相处,如今你大宋使用阴谋诡计,拐走了我大夏原夏州王。我大夏皇帝震怒,已将李昌佑撤职查办,如今他正逍遥法外。是已,现在得请贵军退回大宋境内,以免李昌佑趁机混入贵军逃走”

        吴挺心中大惊,什么时候出了这档子事,自己及叔父好像未曾有所耳闻。他道:“不会吧,我怎么未曾听闻此事我大宋向来行事光明磊落,怎么做出如此勾当,阁下切莫空口白话,污蔑两国友交”

        “兵法云:上战伐谋。这不是你们使的计谋,难道还有假别废话,速速回军,否则以敌军论处”

        吴挺心道,是不是大宋的阴谋不好说,但是人家李昌佑肯定已经被西夏全国通缉了。如今之计,只有先行回师,不然打起来,那还不是羊入虎口。

        吴挺道:“也罢,我便暂且回师”

        吴挺风风光光地出师不到半月,又糊里糊涂地回到了原驻地。感觉重重地打出去一拳,又被软绵绵地弹回来了。

        吴玠听了吴挺的汇报,心中也是一百个问号,于是赶紧写了奏章,命人快马加鞭将此事呈报皇上。另外,加紧边关防御,以免战事一触即发。

        奏折送到应天府,赵构皇帝却不在京城,因为他收到了屈平带着他爹赵佶快回国的消息,已经火急火燎地赶去北京大名府恭候他爹的圣驾了。

        应天府暂由宰相李纲执政。李纲接到消息不敢怠慢,一面嘱咐边关加强防备,一面再差人送信给皇上。

        赵构一收到赵佶回来的消息,就安排妥当带着部分臣子出发去了北京。从南京应天府到北京大名府的距离要比边关到大名府要近,赵构算着日子,这几天屈平护送赵佶就该到北京了。他心里七上八下,有欢喜,又有些担忧。

        屈平还没到宋金边关之前,就派遣武智深快马加鞭先行一步禀告皇帝好消息,一面让掌管河北东西路的刘岳二位将军,以最快的速度将檀州等割让之地的军民百姓钱粮物资通通南撤,甚至有时间连大树都尽量砍伐带走。空舍清野,不留给金国任何物资人口。

        一行人过古北口,经燕州、瀛州,直接南下前往大名府。

        过了宋金边境,早就有刘光世和岳飞率领精锐部队三万恭候大驾,另外备好了马车,那些人终于不用挤在将要散架的破车里惶恐不安了。有些人甚至想当然重生了阶级欲望,要不是看破大是大非的赵佶及时弹压,恐怕这种恶习会继续滋生蔓延。

        岳飞和刘光世将屈平一众送出五十里,为了继续加强边关防务,便不能远送,大家说好有空一定一醉方休。

        刘光世派部下两千人护送至大名府,远远地看见赵构皇帝带着吴贵妃、潘贵妃,率领臣民们在北门外苦苦张望着。

        屈平见到赵构,下马叩拜道:“皇上,臣幸不辱命”

        赵构激动地拉起略显清瘦的屈平:“爱卿真是辛苦了”两人一起望向身后的马车,赵佶掀起车帘,一脚踏出车门,赵构赶紧跑向前扶着赵佶下了马车,其余人鱼贯而下,纷纷对当今圣上行了礼。

        赵构跪倒在父母面前,抽泣道:“孩儿不孝,让你们受难了”

        当年何等雍容高贵的人,如今骨瘦如柴神情惭倦。大家无不垂泪,经过生离死别,还能再相见,这不是老天眷顾又是什么呢

        赵构看向他的第一个夫人邢氏,说:“你也辛苦了”

        赵佶拉起赵构,说:“叙旧的事,往后再说吧。能回来,这一路也多亏了屈将军,若非有此良将,我等不知一路死好几回了。”

        赵构感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