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再加一把火

第(1/2)页

“臣等恭迎大王凯旋。”邯郸城外,满朝文武大臣排成两排,见到赵括的车驾,连忙俯身行礼。
  “诸位爱卿都起来吧。”赵括挥了挥手,“寡人不过是打完仗回国而已,用不着这么多人迎接。”
  “这可是我赵国前所未有的大胜,而且大家都是自发式的迎接,臣等可没有强迫。”蔺相如笑着说道。
  “相国也学会拍马屁了,你们如果不特地通知,大家会知道大军什么时候回来吗?”赵括伸手将蔺相如拉上马车,佯怒道。
  “大王这次还真冤枉臣了,臣只是前些天把秦国向我赵国求和的消息通报全国。并未告诉大家,大军什么时候回国。只是有人偶然得到消息,于是奔走相告,大家就都知道了。”蔺相如抚摸着胡子说道。
  大军凯旋,全城百姓相迎,这种事可不多见,他的履历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敢说名垂千古,但青史留名是肯定的。
  如此,已无憾矣。
  “朝中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吧?”赵括小声问道。
  “没有。”蔺相如摇了摇头。
  “那就好,寡人累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赵括说道。
  “诺。”蔺相如躬身说道。
  赵括刚回到宫中,就看到四个孩子朝自己奔来,赵括依次将他们抱起放下,四个孩子不肯放手,两个抱住赵括手臂,两个抱住赵括大腿,就这样挂在赵括身上。
  “父王不在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学习?”赵括摸了摸赵安的小脑袋。
  “有。”四个小家伙仰着小脸说道。
  “等会儿父王可是要考你们的。”赵括说道。
  “父王,您刚出征回来,还有事情要处理,我们就不打扰你了。”赵政连忙说道,拉着彬和赵破奴、赵安就朝外面跑去。
  “这四个家伙,也不小了,得好好管教了。”赵括笑骂道,继续朝前走去。
  赵括先是来到母亲住处,告诉母亲自己平安回来了,又陪着母亲聊了一会儿,讲了一些战场上的事情,比较危险的地方都被赵括忽略了,接着又回到后宫,安抚自己的几个妃嫔。
  第二天,赵括在邯郸城外送别齐军。
  “将军回去之后,一定要告诉齐王,就说寡人邀请他来赵国游玩。”临别时,赵括紧紧握住王孙贾双手,郑重的说道。
  “末将记住了。”王孙贾点了点头,这件事赵括和他提过两次了,他之前一直以为是玩笑话,这次临走前赵括又提,王孙贾意识到赵括是认真的。
  不过这年头一国国君到另外一个国家访问/游玩,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王孙贾也并未在意。
  “寡人就不远送了。”赵括说道。
  “末将告退。”王孙贾带领一众武将俯身一礼,转身离去。
  赵括也转身朝邯郸走去。
  “传令下去,三天后,寡人要前往济西郡祭祀被匪徒屠杀的百姓。”回到朝堂,赵括下令道。
  去年济西郡发生屠乡事件,赵括只是下令当地为百姓收尸,修建坟墓,并没有亲自前往悼唁,不是他不在乎死者,也不是他日理万机,抽不出来时间,而是他没有脸去。
  他不是赵惠文王,做不到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百姓被肆意屠杀,却熟视无睹。
  他可以接受大家老死,战死,病死……但绝不接受被肆意的屠杀。
  这是作为君主的失职。
  孟子曾经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监狱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不说话了。
  官员有官员的义务和责任,国君有国君的义务和责任。
  但由于国君缺少约束,导致绝大部分国君并没有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赵括做不到儒家想象中的上古时期,圣贤到将国君之位禅让给别人,他也不觉得别人会比自己做的更好,但只要他在位一天,他就会努力让赵国变得更好。
  之前他没有为死者报仇,没有脸去。
  如今终于将所有匪徒杀死,连背后秦王稷和范雎也杀死了,为所有死者报了仇,这才去给死者祭祀。
  “臣会安排好。”蔺相如点头说道。
  “还有将士们的功勋,尽快核对好,一个月之内全部下发下去。一个月之后,寡人要在城外为将士们表彰。”赵括看向蔺相如,“财政方面有压力吗?”
  “我赵国虽然穷,为将士们发放封赏的钱还是有的。”蔺相如笑着说道。
  “对了,让工坊赶制一批功勋奖章,奖章分为两种,团队奖和个人奖。分为三个等级,对应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至于具体样式,大小,材质等等,你们商量而定。寡人就一个要求,将士们佩戴之后,能够昂首挺胸。其他人看到之后,能够知道这个人为我赵国流过血,立过功。寡人要在大会上为将士们授勋。”赵括说道。

  赵国当兵有固定的俸禄,立功还有额外的赏赐,只要没有不良嗜好,养活一家老小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但仅有物质奖励并不够,还要有名誉上的奖励。
  比如之前的唱名,之后的表彰,以及功勋奖章等等。
  赵人尚武,但他还要再加一把火。
  “很难想象,我赵人以后会闻战而喜到什么地步。”虞信低声对荀子说道。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人说好听一点是义士,说不好听就是恶少年,俗称混混,喜欢追求名声和义气,很难想象这些人如果知道参军会有这么多好处,会有多疯狂。
  荀子没有虞信这么乐观,眉宇之间带有微微的忧愁。赵国现在的实力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天下霸主,等到彻底消化新占领的燕地和关中,赵国一国的实力堪比剩下五国相加。
  只要不出意外,赵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按照荀子的想法,这个时候应该逐渐从打天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