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第二个目标

第(1/2)页

“这个人一看就是秦地或者燕地的吏员,第一张试卷只答了一半,倒是第二张试卷答的不错,条理清晰,论点充足。短短数百字便将预防水灾,治理水灾,以人文本的观点表达了出来,里面似乎还有杨朱学派的影子。”蔺相如捧着一份卷子,大体扫了一眼。
  赵国出的这些题目其实很恶心,随便一个拿出来都能写出上千字的论文,但考试的时候长篇大论是肯定不行的,考卷的地方不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他们。
  这就考验到考生用最简短的话将意思表达出来的能力,而蔺相如手中的考生就做的不错。
  “字写得也不错,应该特地练过。”蔺相如看了一眼考生名字:文邹,暗暗记在心中,如果年轻,稍微培养一下,至少是郡守之才。
  “这个叫张坦的也不错。第一张卷子至少能够得九十五分,看来熟读过我赵国法律。第二张卷子虽然没有第一张卷子答的好,但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了。他是按照顺序答题的,没有遗漏一题,并且凡是他回答的题目,都有理有据。”虞信也捧着一张卷子说道。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赵国的遗珠还真不少,若是没有吏员考试,他们恐怕一辈子都不会被人所发现吧。”荀子叹了一口气,相比较一张张试卷,他更关心那些怀才不遇的士子们。
  仅仅赵国,仅仅一场考试,就有这么多有能力的士子出现。
  那天下各国加起来,又有多少有学识的人一直被污泥掩埋,终生未曾见到阳光。
  “为什么我看到的都不行啊。”赵胜翻着一张又一张卷子,忍不住抱怨道。他都不用细看卷子就知道考生答的不咋地,因为试卷上压根就没有多少字,全是大片的空白。
  “不是所有人都是怀才不遇的,永远都是无才的人更多,对于大部分吏员来说,其实也就认识字而已,甚至可能有的吏员压根连字都不认识几个,你让他们答出一个满意的卷子是不可能的。比如这张卷子,只答了一小部分,还有多处修改和错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很显然没什么水平,但其实放在吏员之中,已经是中上了,如果放在所有人中,更是上层。”魏无忌指着卷子说道。
  “不要指望遇到什么惊世大才,能够有一县之才就是赚了,如果有郡守之才,那就是大赚,若是再年轻一点,培养培养,未必没有公卿之才。大多数人没有名士指点,又被凡俗困扰,只能捧着半本家传的古籍苦读,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已经很不错了。”孔斌笑着说道。
  以前没有学院,除了贵族之外,大多数人并没有读书的机会。
  即便是现在有了学院,真正能够上学的其实也只是少数。
  “接下来就靠诸位将一枚枚散落在地上的遗珠捡起来的了,希望诸位不要遗漏我赵国任何一枚遗珠。”赵括说道。
  “臣遵命。”诸臣俯身说道。
  接下来几天,朝中一半的大臣都忙着批改卷子,直到第五天中午,荀子将一摞试卷和一张名单交给赵括。
  “大王,这是成绩排名,这是成绩前三百名的试卷。”荀子说道。
  “整体怎么样?”赵括拿过排名第一的卷子扫了一眼,法律考了满分,第二张杂类也快答完了,虽然有的地方有疏漏,但是能够在短时间内答成这样,已经很厉害了。
  “出乎我们的预料,虽然大部分成绩都不太理想,但还是有很多人考出了非常好的成绩,甚至有几名士子有郡守之才。”荀子说道。
  “看来是第一次举行吏员考试的原因,让大量的人才从中脱颖而出。”赵括笑着说道,又随手从最底下抽出一张卷子。
  看来排在第三百名是有原因的,和第一名显然有着质的差距,错误和没写的地方大幅增多,如果生在贵族,受到过系统性的培养,或许还有郡县之才,但现在来看,还是差远了。
  赵括又抽了几张卷子查看,荀子等人评判的还是相对合理的,当然,主观方面肯定会有,这是在所难免的,就像孔斌会更加喜欢偏向儒家的弟子,而荀子虽然是儒家,但大部分时候更偏向于法家。
  “从成绩上来看,我赵国故地的强于秦地的,秦地是强于燕地的,秦国故吏虽然不懂我赵法,但很擅长处理杂事,就是手段往往比较苛刻。”荀子说道。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秦地出来的吏员苛刻一点也很正常。”赵括说道。
  “寡人大体看了一下,前一百名多名,两百名左右答的都不错,正确率已经超过一半了。传令下去,将中取名额增加到一百五,至于排名,就按这个来吧。”赵括将名单递给荀子,吏员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才,不是为了筛人,只要能够达到标准,就没有放过的理由,赵国的官位又不是不够。
  “那臣这就去誊抄名单,明日放榜。”荀子高兴的说道。
  ……
  第二天,无数学子朝着朝廷门口汇聚而来,翘首以盼放榜的时间。
  和学子一同赶来的,还有各大贵族的仆人,以及各大酒楼的掌柜,他们敏锐的嗅觉发现这又是一场不亚于军功受爵大会的商机。

  凡是能够上榜的,只要年轻一点,未来绝对是潜力无限,只要这时候做好投资,将其招为夫婿,日后定能得到回报。
  对于地位较低的,则想办法资助一些其他的,哪怕只是免了其这段时间住宿的钱,也是一段善缘,日后说不定就能用到。
  “这群人真是狗鼻子啊。”赵括站在高台上,望着外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忍不住说道。有些事情真的和时代无关,只要考试存在,有些事情就会一直存在。
  “大王,要不要将他们全部轰走?”贲大声说道。
  “轰走干嘛,随他们去吧。”赵括摆了摆手,这个时候轰走,只会将双方都得罪了。
  荀子身着大红袍服,手里捧着三张大纸,喜气洋洋的从正门走了出来,来到众人面前,大声说道:“大王有言,诸君勤勉有加,刻苦学习,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郁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