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枢密之议

第(1/2)页

“皇帝讳炅……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宪皇后杜氏。

        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

        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时晋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甲辰也。

        帝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

        及长,隆准龙颜,望之知为大人,俨如也。

        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

        ……

        “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乙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

        丙辰,群臣表请听政,不许。

        丁巳,赵普等固请,乃许,即日移御长春殿。

        庚申,以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先帝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尹、同平章事。

        赵普加司徒,李崇矩加司空,薛居正为中书侍郎,楚昭辅为枢密使……

        内侍行首王继恩为永昌陵使,宫苑使,武德司副使。

        命诸州大索知天文术数人送阙下,匿者论死。

        遣著作郎冯正、佐郎张玘等使契丹、南唐告哀。

        癸亥,幸相国寺……”

        s:宋祖陵在永昌,山陵使一般为宰执担任,内侍领衔担纲,不合常制,时人异之。

        ……

        因为秦越的穿越,加速了历史的演变,但中原却还大致照着原历史轨道在进行。

        那位龙行虎步眼若苍狼的开国之君,渊停岳峙不动如山的武学宗师,说没就没了。

        宋炅顺利接位,朝野风平浪静。

        唯各路正在调动的军队不得不临时停下,请旨待命。

        安静到诡异,安静到益州君臣都有些不可置信。

        宋九重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来励精图治,确实是给他做出了一番成绩的,身边也团结了一大批忠心的臣子,当此日月换新天之际,却是一个水花也没飘出来。

        果真是……

        人走茶就凉。

        枢密院作战室议事。

        与会者:李谷、王著、曾梧、木云、陈仓、欧阳炯、韩通、全师雄、沈伦、吕端、甲寅。

        官场排位次是个十分讲究的学问,但秦越与甲寅搭班子实在太过默契,凡议事,甲寅都最后一名,如老虎般蹲着。

        会议由王著主持:“时局大家都清楚了,今日之议,议是否东征。”

        木云道:“必须东征,如今我兵马粮草都在调整中,如同利箭在弦,不得不发。”

        欧阳炯道:“可伐丧不祥,老夫担心关中士庶逆而抗之,如此,原先布下的先手就全弃了。”

        沈伦道:“某附议,兵马虽已调动,但损耗不大,反之,伪宋却已大耗钱粮了,每天都大把的钱粮如流水般的涌出去。”

        “某赞成枢相的意见,兵马既动,那就要打,否则士气一失,再要振奋就难了,想来中原新换了国主,正是政务迟滞之际,刚好打他个落花流水。”

        全师雄的声音刚落,韩通立马接上话头,一拍桌子道:“打,那两兄弟,没一个是好东西,赶紧打倒了就省事了。”

        韩通身为工部尚书,这两年的精力一在基建上,如今主持着的最大工程便是重修金牛道。

        意见迅速分成两派,武将要打,说正是好机会,文臣则以道义和利益进行反对,各有各的理。

        争执许久,秦越最后发表意见:“打是要打的,兵马调动可略略放缓一二,粮草却是要先行,但我们不主动出击,做好准备就行。”

        甲寅一扬眉,问道:“为什么,要打就干干脆脆,枢相挂帅,我为先锋,一气打到汴梁城去。”

        “因为,宋炅虽然初登大宝,但必然会御驾亲征,我们,在边境上等着他便是,这是其一。

        其二,我怕一下子打狠了,以宋炅那无底线的尿性,搞不好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若是如此,宁可缓打。”

        “他会做出什么事来?”

        “搞不好石敬塘第二。”

        甲寅怒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