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要看的是个样板村

第(2/2)页

说:“你再次强调一下,不仅要满意,还要有新意。”

        周小芯是个办事儿认真的姑娘,就跑到一边再次给马大宝电话转达了朱景文的意思,这马大宝愣了一下在电话的另一端说:“要有新意,什么新意啊,我们旺洋村不是多年都是这样的吗?历任领导必看的,也没见一个人对这里不满意的。”

        周小芯很温柔很耐心的在电话里向马大宝解释道:“新意?对啊——就是要有新意,就是亮点。大宝啊,你看……”

        大宝是原来村支书老马的儿子,他几乎继承了父亲直爽豪气的全部特点。他挠了挠头发,说:“我们的新意就是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坚决开展党员联系制。一个党员一个贫困户,一个党小组帮扶一个后进分子,真正让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到千家万户,让先致富的群众带穷困户。”

        “这不就是亮点吗?很好,这就是朱县想要的。”美女秘书周小芯肯定道。

        这时,周小芯又就县领导视察的路线和午餐安排,作了布置。他特别强调:新书记去的时候,绝对不能出现沿途乞讨者,更不能出现上访者。这李翰林来后,不像其他县委书记那样听汇报,而是直接到基层慰问,不按照常规出牌,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他可不好应付,要谨慎从事才对,千万不要搞砸了,镇委书记姚望远都为此挨批了,这里面的厉害关系我不细说你只懂得,你们立即准备吧。”马大宝“喏——喏”地挂了电话。

        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朱景文走到了李翰林的身边建议说:“有个村子可以看,在槐洋镇。离着不算远,我想李书记不妨去看看?”

        李翰林说:“哦,是吗?这个村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朱景文,只是神秘的一笑道;“李书记,到这个点看看就会知道了。值得一看。”

        李翰林采纳了常务副县长朱景文的建议,就带着视察队伍去了旺洋村,等到李翰林他们到达村子的时候,村支书马大宝已经带着村干部在村头等候多时了。好在村里的干部见了新来的县委书记一点都不慌,那是因为这个村这些年来不知接待过多少来调研的各级干部。这是河西县专门应付检查而举全县之力创造的样板村,村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经济发展的很快。因为是原来县委主要领导的点,要项目有项目,要资金有资金,看起来也红红火火,一派繁荣。

        朱景文以及老孙一直陪着李翰林左右。应该说,旺洋村确实很有看头,耐看,好看。一进村,两边的墙壁上大多写着关于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标语,也有关于计划生育的,关于普九教育的,关于绿化造林的,一幅幅标语,形成了一条长一公里左右的标语墙。李翰林特意地下了车,沿着这标语墙细细地看过来。朱景文在后面观察了一下,看到李翰林的脸色比在柳树镇时开朗多了,也逐渐高兴了一些。县委办主任老孙正一条条地读着标语,有时李翰林也笑一下,停下来说这条很好,很生动。又问是不是村支委自己创作的,大宝支书马上回答说:“大部分都是党员们自己想出来的。”。李翰林对常务副县长朱景文道:“景文同志,看看我们的党员们创作的标语多么生动,多么通俗易懂,把党的政策宣传得很到位。我看这个应该推广,应该作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和经验,好好总结。”

        朱景文心想这就是他想让李翰林看的亮点,马上接道:“是个不错的想法,回头我们一定好好总结。”

        李翰林显然对旺洋村这个点很满意,走完标语墙,他又看了几个农户。这其中,有近年来致富典型,家中盖着三层楼的小洋房,底层还配了车库。李翰林问女主人:“你好啊,大姐,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这个女主人一看也是经过场面的,回答起来一点不慌。

        “一年也就六七来万吧。”女主人回答说。

        “六七万来万?不少啊?都干了些什么呢?”李翰林接着问道。

        “跑运输,栽水果,样样都来。”女主人显得很自豪。

        “啊,看来是个全能户啊!很好,很好。农闲时都在家干嘛呢?”

        “这……”女主人好像突然语塞了,脸也一下子红了,望着大宝支书。大宝支书马上替她答道:“看看电视读读报。农民网吧上上网,都在不停地学知识呗。”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