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决一雌雄(12)

第(2/2)页

    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

        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工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

        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

        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我们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但我们应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言,可以看成中国古代儒家或所有读书人共同的理想系统。

        而且,大家能够想得到,有能力到达“平天下”这终极程度的人,任何时代都是极少数精英。

        精英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随便推举出来的;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是无数人才之中,通过奋勇拼斗,证明了自身实力的幸运儿!

        古代的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比现在的高考制度还要严密。

        科举金榜题名,通常也仅仅是仕途的第一步而已。

        科举制度从最低到状元,分为下面这些等级:

        1、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贡士(第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发展到后来,科举制度没有与时俱进,已经对中国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另外,至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本身都已经步入穷途末路。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