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首访赤峰(3)

第(2/2)页

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

        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家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老孙的反对,也挺有针对性,不是那么盲目。

        他说,中医的理论根据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但是,这理论纯属胡说八道,哪有什么阴阳,什么五行;说什么金木水火土,那只是古代人不懂得科学,才瞎猜的。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