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茶楼恶斗(8)

第(1/2)页

高段三盘白棋一盘黑棋,黑胜得65分,白胜得95分,和得35分。

        一次段位赛下满12局,比赛分三次编排,每次编排4轮。

        在棋手段位间不超过3段,每次段位赛棋手间只能相遇一次,在段位衔接区间不能满足时,允许棋手间编排两次。

        每4轮的编排原则是;同段位为主结合上下段位编排顺畅允许交叉两个段位进行编排。

        每个段位间要区分高、低线组。高线原则;是前4轮连胜、在下一个4轮中能够达到升段标准者,皆划为高线组否则即为底线。

        段位赛成绩是累计计算的,段位只升不降所赛成绩终身有效。

        棋手升段有规定的责任局,即在规定的比赛局数内,达到规定的分数即可升段。

        下面列举两个段位的责任局和升段标准;初段最低责任局8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5分即可升段;下一个责任局12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0分即可升段;再一个责任局16局以上,平均分达到675分即可升段。

        八段最低责任局22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5分即可升段;下一个责任局26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0分即可升段;再一个责任局30局以上,平均分达到675分即可升段。

        升段责任局每高一段增加2局,平均分只有三个档次。

        1982年全国段位赛举办了两次,第一次3月18号至4月2日在北京举行,主要是一次定段赛。

        第二次10月9日至20日在成都举行,参赛资格为第一阶段获得四段以上正式段位的棋手比赛安排10轮。

        当年第一次比赛有114名棋手正式定段,马晓春1人定为七段,刘小光等6人定为六段,江铸久等13人定为五段,通过比赛获得四段棋手称号的81人,三段棋手9人,二段棋手1人,初段棋手3人。

        第二次比赛马晓春升为八段,刘小光、孔祥明2人升为七段,刘青海、徐荣新2人升为六段,芮乃伟等21人升为五段。

        二、适应正式比赛的需要对不贴目赛制度改革。

        段位赛实现了两年到了1984年,棋手对竞赛中与实际比赛脱节的几点有强烈反映。

        一是比赛黑棋贴目;正式的比赛为了抵消黑方先走的效率,竞赛规则规定终局计算胜负时黑方贴子的规定。

        日本的段位赛是不贴目的,这就造成段位赛和正式比赛的脱节棋手反映意见极大。

        1985年上半年管理机构经过慎重研究对段位赛实行的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改;一律实行黑棋贴2又34子,计分方式也做了改革,一局仍然120分制,胜90负30,每差1段位上下浮动5分的新段位赛规则。

        而在编排先后手时也完全不考虑段位差的因素了,有利于裁判员的工作。

        二是,由于计划经济的调整段位赛一年只能举办一次,为了保证段位的对局数量,决定每年的团体赛同时计算段位赛成绩。

        1984年如火如荼的中日围棋擂台赛燃起了我国从未有的围棋热,聂卫平的力挽狂澜把中国围棋推向一个新时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