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下棋据点(11)

第(2/2)页

被揭穿的话,棋界四家都将受到严厉制裁吧。

        这些都传为了佳话。然而,像这种同行之间的友谊与棋盘上的事情完全是两码事。

        秀伯将同自己的恩人春硕展开争棋角逐。

        享保年持续二十年后宣告结束。

        在改朝元文时期的棋界,林家的因长门入以长老的身份企望得到棋所职位,井上家的春硕因硕七段位居其次。

        年青的本因坊知伯和安井春哲仙角当时都只有六段。

        更进一步讲,林家与井上家携手共事,而本因坊家则同安井家关系亲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利害冲突的加剧,四家分为两派虎视耽耽。

        秀伯希望晋升为七段成了争棋的导火线。

        本因坊家初代算砂是名人;二世算悦为七段;三世道悦位居名人格;而四世道策和五世道知都是名人。

        五人之中有三人当上名人,本因坊家是棋界最高的门第。然而,知伯前辈却在六段时匆忙地过世了。

        “连续两代都是六段,这是坊门的耻辱。自己如不尽快升为七段,将愧对列祖列宗。”秀伯这样想并非没有道理。

        元文4年(1739年)秀伯首先征得亲友春哲的承诺,然后通过他向因长和春硕转达了自己的想法。

        “不行,不能认可七段。”

        回答得很简单,影响却很强烈。后来又反复请求,仍然没被接受。

        在这里,我们就“七段的份量”谈一下。

        不仅在这个时期,在整个德川围棋史上,七段似乎都被看作是特殊的地位。

        七段被称为“上手”,据认为是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极限。

        其上虽有八段准名人和九段名人称号,然而这是特殊中之特殊了。

        除了就任名人棋所的人外,八段准名人的名誉色彩浓厚。

        六段以下的对局规则,全部按照他们与七段时的情况而定。这也是由于把七段视为最高限度的原因吧。

        假如翻开古代棋手的记录,看到标有“此人授先”的记号,就是说他被七段授定先,意味着五段水平;如果标有“二子”记号,等于他被七段让二子,代表三段水平。

        另外,除了掌门人和嗣子外,别的棋手如要参加御城棋赛,七段以上所必须的条件。

        七段是如此的重要,因长和春硕没有简单地同意,决不是只因为秀伯是自己的对立派。

        “秀伯先生才23岁,还太年轻吧。”他们还会这样想吧。

        不管怎么样,秀伯既然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他请春哲作为自己的合伙人,一起向官府提出允许争棋的请求。

        对手应该是地位较高的因长,而他却以生病作借口拒绝应战,让春硕为代理人前线迎敌。

        “今年的御城棋为第1局,一年下20盘棋。”官府批准了争棋的请求。

        知伯突然去世的时候,春硕为了秀伯曾跑断了腿。

        然而现在,春硕准备将秀伯拼命地压制住。这是争胜负人士的好强心理。

        春硕早晚都企望棋所职位,当然不会让秀伯与自己达到同等的地位。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