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抓捕组赶到,苏晨的危机?

第(1/2)页

第一百四十九章:抓捕组赶到,苏晨的危机?
现场的场景,仿佛是被下了倍速一样,飞快的变化着。
一开始,赵四海完好无损的被吊在那里,他身上的麻醉药效逐渐褪去。
挤在胸部腋下的绳子吊住了他,还有一根绳子松松垮垮的系在脖子上。
赵四海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开始拼命挣扎,想要挣脱手臂上的束缚,把脖子上的绳子解开。
但是,无济于事。
凶手走后,整个装置开始启动。
首先,是贴着暖气片的冰袋慢慢融化。
当它几乎融化成了水袋的时候,便从暖气片的缝隙里挤了出来。
于是,系在赵四海胸口腋下的那根绳子的末端,没有了固定,吊着他的力一瞬间消散。
赵四海整个人向下落去,而后,就是系在他脖子上的绳子绷紧。
赵四海挣扎了几下,很快失去了意识。
“窗户太小,进不了人,不过这时候凶手只需要站在窗户外面,拿什么东西把系在赵四海胸部的绳子勾过来,回收就好了。”
“因为绳子的‘回收结’已经松散,回收起来很方便,只需要将绳子和末端绑着的水袋拽出来。”
苏晨冷静地推测着最后的收尾工作:
“最后的最后,就是用我之前推测的密室方法,将窗户关上。”
“这样,整个现场就完成了。”
可行!
似乎是完全可行的!
苏晨的心脏砰砰地跳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在身体里充斥。
但是,他依旧很克制。
因为身为一名刑警,他必须足够严谨,不能不深思熟虑。
宋慈的《洗冤录》里说的很明白,“临时审查,切勿轻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再思考、检查一下吧。”
苏晨闭上了眼睛。
第一问,作案的工具是否合适,是否能获取、方便运输?
显然,完成这个装置,所需要的只是两根绳子、加上几个冰袋而已,都是随处可得的物件。
而且东西很小,带在身上也很方便。
第二问,作案的手法是否可控,不会发生意外?
吊在半空中的赵四海,几乎没有任何着力点,即使他想挣脱胸部的绳子,也会因为两个小臂被紧紧捆绑而失败。
何况这个手法,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较为精确的控制对方死亡时间。
暖气的温度是固定的,事先计算出一个冰袋融化的时间,那么再叠上一个冰袋,时间就乘以二倍,三个就是三倍······
简直就是一个简陋的倒计时。
最后一问,这个手法,是不是能照顾到案件现场的所有细节?
羽绒服的事,苏晨可以解释,因为赵四海单薄的衣服上,会留下系在胸口的绳子的勒痕。
套上一件蓬松,并且有回弹性的羽绒服,就可以避免勒痕的产生,避免警方根据痕迹,倒推凶手的手法。
如果还嫌不够,那就把绳子,换成瑜伽带这种受力面积大的东西,就更不容易产生勒痕了。
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细节,苏晨也可以说清楚。
赵四海的剧烈运动痕迹,是因为他在麻醉失效后,拼命地挣扎,想要脱离。
手上的绑带,是为了防止他挣脱。
开着的暖气片,是为了融化冰袋······
一切都被串了起来。
身边的场景渐渐褪去。
回到现实的苏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看起来,凶手的手法,已经不再是秘密了。”
“那么,嫌疑人的作案时间范围,也可以扩大一下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