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钱从哪里来?

第(1/2)页

  随着驸马都尉井源结束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进言之际……

  为其喊“好”打气的,自然是王迪了。

  作为一名实习多年刚刚转正的急诊科医生,他深知当下面的人特别有干劲的时候,当领导的,别管这人有没有真本事,该鼓励的话,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讲出来,不能打消人家的积极性。

  略微有点出乎王迪意料,却也在他预想之中的,便是户部尚书王佐紧随其后喊出来的“荒唐”二字。

  就算没有皇帝的身份,仅凭后世那些古装剧的耳濡目染,王迪都明白,此次御驾亲征期间,文人和武勋的利益诉求,绝对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

  甚至可以说,双方在许多方面的期待,简直就是背道相驰的。

  文人嘛,在王迪看来,若是仅限于大明朝这几任皇帝的话,他们肯定希望自己能像仁宗和宣宗那样……

  广开言路,体恤民情,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仁宣之治’,这绝对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心驰向往的太平盛世。

  至于武勋嘛,无需多想王迪他心里都明白,这些人才不会、也没那个能力去管民生这些繁琐事。

  对于他们而言,有仗可以打,这才是真正关系到他们家族荣辱的大事。

  所以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王迪对于户部尚书王佐打断自己的言语,并未显得太多惊讶。

  只不过他觉得此人喊出来的“荒唐”二字,倒是有点过分了。

  术业有专攻嘛!

  你说你一个管户部的文人而已,于行军布阵打仗方面,真能比得过人家骁勇善战的驸马都尉井源吗?

  比不过还口出狂言,这岂不是有点倚老卖老的嫌疑嘛!

  “陛下,此次征讨鞑虏…即便可以大胜,也是万万不可行那犁庭扫穴之事啊!”

  “洪武二十二年,我圣朝在蓟辽边外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太祖高皇帝曾言:「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

  “永乐元年,太宗文皇帝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任命脱儿火察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永乐二年,兀良哈三卫反叛……”

  “永乐八年……”

  “宣德三年,宽河之战,先帝亲自率领三千精骑大败兀良哈各部。”

  “虽说我圣朝在对兀良哈三卫的战事中有诸多胜绩,但这几个时而反叛的部族首领,皆是狡诈多疑之辈,再加上他们驻地临近兴安岭山区,若想将其彻底剿灭,实非易易。陛下,要知道,打虎不死必遭反噬啊!”

  听着王佐啰嗦了不少,但在王迪看来,他所言之意,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便是……

  多一战事不如少一战事。

  这种消极保守的对外想法,说实在的,对于生在长在和平年代下的王迪来说,他也有这种类似的想法。

  若非知晓后面的历史进程,他也不愿随意轻启战事,抱有灭了或是征服所有蛮夷戎狄使得大明朝可以永葆太平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

  种田养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王迪也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平淡生活。

  当然了,他更希望大明朝所有人能够过上这种好日子。

  这种想法是比较重要,但并非是他希望征服所有蛮夷戎狄的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原主有限的回忆,王迪已经知晓现如今的大明朝,貌似也不像臣子们歌功颂德的那样完美。

  山东江浙沿海一带,从宣德年间就开始有倭寇袭扰之事。

  西南土司那种化外之地,虽说名义上服从大明朝的管理,但真实情况便是,绝大多数的土司部族连听调不听宣这种事都很难做到,那些生活在十万大山当中的人,有不少人压根都不知现如今的朝廷是哪个。

  最关键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别看王迪是个理科生出身没怎么研究过历史,但在后世海量信息的轰炸下,明朝亡于小冰河期这种事,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再结合原主记忆当中看过的那些奏折,大明朝从洪武年间,几乎是年年天灾不断。

  水灾、旱灾、雹灾、蝗灾、地震、台风、霜雪、瘟疫……

  这些天灾,即便放在后世,哪一个不是令人特别担忧且畏惧的灾祸,更别说是在这五百多年前的大明朝了。

  而且以他这个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他还能分析出一些较为深层次的东西。

  何为小冰河期?

  在多数人看来,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