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鼎成(大结局)

第(2/2)页

大明立国之基,后面则是大军光复大都,意为收复故土。

  左右两边,则是宣讲教化,织机成行,意为百姓沐浴教化,工商业发展,物阜民丰。

  值得一提,正面主持分田的人物形象,棱角分明,有几分朱元璋的神态,而侧面教化百姓之人,身形修长,颇有张希孟的气韵。

  整个金鼎,也只有这么两个清晰明显的正面人物形象,用意不言自明。

  另外在金鼎的底下,有四个字。

  民为邦本!

  这也是再次点题,表明着一尊金鼎的本意。

  张希孟也曾经设想过,四面的纹饰可以用大禹治水、百家争鸣、六合一统,加上大明中兴……这样一来,许是更能符合华夏金鼎的主旨。

  但是他提出的方案不出意外,被中书省否掉了。

  道理很简单,这是大明铸造的金鼎,按照太师的意思,我们大明朝就分一面,而且大概率还是最后一面,实在是说不过去。

  而且要把您和陛下放在一面,到底谁站在中间啊?

  张希孟也是无话可说,反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随他们折腾吧!

  不过张希孟的建议,谁又敢忽视。

  他的想法倒是被贯彻在了皇帝大印上面。

  当年老朱心心念念,要找回玉玺,可问题是大元朝的玉玺也未必是真的,还是张希孟鼓动老朱集合天下之金,打造一枚金印,份量绝不在和氏璧之下。

  毕竟和氏璧只是楚国之宝,落到了秦国之后,和氏璧也不厚,拿来刻了玉玺,历代传承,磕磕碰碰,估计也早就损坏了。

  执着那玩意,意义不大。

  好说歹说,老朱算是接受了。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随便找点黄金,铸造大印,自然是没什么。

  可是要让黄金涵盖天下,那可就难了。

  不过不管多难,总还有实现的可能。

  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大明的探险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大型的海外金矿。

  有美洲的,有大洋洲的,也有非洲的,更不要说还有倭国、辽东、天竺等地的黄金。

  而且不久之前,从君士坦丁堡也送来了一批金砖。

  这些黄金悉数汇聚到了大明,朱元璋的金印,总算有了着落。

  就在老朱的亲自监工之下,一枚重达十八斤八两八钱的特大号金印,终于铸造完成。

  这枚金印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

  如果皇帝没什么事情干,可以拿来练臂力。

  实在是气不过,拿来砸大臣,效果也一定拔群。

  张希孟觉得挺俗气的,但是朱元璋却爱得不得了。

  他摩挲着金印,喜得眉开眼笑。

  “先生,你的一生心血,都在那几本书里,自然是看不上这东西。可是咱一生功名,就都在这枚金印上了!”

  朱元璋虽然这么说,但他拿着这枚金印,也没有干别的事情,只是写了一道禅位诏书,决定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

  “重八,你身体还好,要不要再等几年?”

  能说这话的,也只是马皇后了。

  朱元璋怔了少许,突然一笑,“妹子,饿了,给咱煮碗面吧!”

  马皇后一愣,点头答应。

  老朱又补了一句,“要你亲手擀的。”

  马皇后微微一顿,应了一声,大约一刻钟之后,马皇后端着一大碗面条过来,随手还给朱元璋带了一小碗蒜瓣。

  “吃吧!”

  朱元璋脸上露出喜色,也顾不得烫,大口大口吃着,随即又扔了一瓣蒜进嘴里,抑制不住地幸福。

  “妹子,还记得不,当初咱们成亲,咱喝多了,肚子饿,你就给咱煮了一碗面,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味儿,没变!”

  马皇后点了点头,“是没变,可人却是老了!”

  朱元璋忍不住一笑,“你啊,咱要去宿州常住,你还不懂?咱的那些妃嫔都去凤阳,只有咱们老夫老妻在一起,安安静静过日子。咱可是连张先生都没叫啊,你还不明白吗?”

  马皇后脸上含笑,嘴上却不客气,“你想叫,人家张先生也不听你的。他是读书人,喜欢诗情画意的地方,西湖岸边,风景如画,文思如泉。他过去了,正好多著书立说,传流后世。”

  老朱欣然点头,“是啊,一想起来咱们夫妻在一起,就什么都不重要了,连夜就想着离开应天。”

  马皇后连忙摆手,可不能这么走了,不然会落下笑话的。

  半个月后,终于到了预定的吉时,从各地汇集的赤金融化,在众人的瞩目下,变成一炉金水。

  随即注入由北平专门打造的模具之中。

  待到冷却之后,一尊足有万斤重的金鼎,横空出世。

  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