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新时代的汽笛

第(1/2)页

  登船,登高。

  朱允炆站在甲板上,直面吹来的冷冽北风。

  万海平几番劝,都没有将朱允炆劝下船,只好走在前面,介绍起蒸汽船只:“将蒸汽机改进为卧式之后,按照皇上提供的思路,设计了往复推动杆件,这些杆件最终与传动齿轮连接,以齿轮啮合的方式传导力量,驱动铁质的螺旋桨旋转,拨动水流……”

  朱允炆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这些匠人通过摸索与实践,终于将蒸汽机的作业原理、传导原理、传导方式弄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提升蒸汽机热传导效率,降低传导能耗。

  只要持续改进下去,蒸汽机必然会成为这个时代里最闪亮的存在。

  “开始吧。”

  朱允炆进入船舱,看着已经在加热的蒸汽锅炉。

  万海平安排人添加更多的煤,积蓄更多能量,随后在某个瞬间,拉响了汽笛,嘟嘟、嘟嘟地声音穿透云霄,传出数里。

  公输巧等人围在朱允炆身旁,提醒朱允炆站稳了,刘长阁感觉脚下骤然一晃,船只猛地摇晃起来,见朱允炆身体微斜,连忙伸手去扶。

  众人多有准备,并无大碍。

  在站稳之后,朱允炆感觉船只在缓缓前进,牵引杆通连齿轮,齿轮搭配轴承,轴承连接一根伸向船外的螺旋桨。

  靠近一点,甚至可以听到螺旋桨拨动水流的声音。

  朱允炆走出船舱,走到甲板上,看着船只缓缓离开了岸边,正一点点朝着长江中心前行,指挥道:“逆流而上,莫要去下游。”

  舵手是龙江船厂的梁尚才,听闻朱允炆的命令,当即调过船头,逆流而上。

  一柱黑烟滚滚,江中浪花朵朵。

  整个船只并无一人划桨,也无一人摇橹,但船只依旧顽强地逆流而上!

  公输巧心情激荡,抓着胡须满是骄傲地说:“皇上,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路,匠人毕生所研究的,就应该是解决双手劳动的事。现在有了蒸汽机,只要再给上工程机械院半年时间,定能实现大型船只的驱动。”

  大型船只!

  陶增光眼神一亮,如果大明将蒸汽机搬上了宝船,实现了如此庞大战船的蒸汽驱动,那大明水师将再无需关注季风,任何时候,想去哪里去哪里,南洋、东海,再无任何可以阻挡大明水师的海域。

  万海平一脸的骄傲,阳光打在脸上,都是笑意。

  朱允炆站在船头,看着被劈开的河水,看着逆水而上、沿途后退的风景,不由地有些触动,回过头对众匠人说:“毫无疑问,你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你们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公输巧、陶增光、万海平等人都不由地笑了。

  自从蒸汽机研究成功之后,众人便开始将重点转移到蒸汽机的应用上,可蒸汽机研制是一回事,蒸汽机应用是另一回事,这其中的差异之大,难度之大,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

  蒸汽机本身只解决了制造动力的问题,但动力不足、动力传导、动力控制,这些都是关系着应用的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应用就是虚妄之事。

  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令匠人吃尽了苦头,一日又一日的研究,尤其是螺旋桨的设计、传动齿轮与轴承的设计,几乎要折磨人到疯狂。

  好在一切困难都被克服了,终有了今日之成就!

  每个人都清楚蒸汽动力投入应用的巨大价值,知道其显著的军事意义,这些人从来都没想过蒸汽机会走向民用,只认为这是国之重器,不能随意应用。

  但朱允炆却不这样认为,蒸汽船只的出现搭配先进的火器,大明已经在时代的赛道上超越了西方,即便是现在去英法之间的小河沟里走走,估计也只能看到依旧不停的英法战争,还有他们落后的火器。

  蒸汽机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这玩意也不是随便找个打铁匠就能打出来的,就算是民用、商用了,也没有人可以简单的复制。

  这东西的成本那么高,朱允炆怎么可能允许自己一直掏钱搞研究,大钱还是需要其他人出的嘛,比如沈一元,比如常百业。

  不过现在的蒸汽机还轮不到他们出钱,这只能是在水师船只改造完毕之后,在宝船实现蒸汽驱动之后,在蒸汽机迭个几代之后,出售老一代的蒸汽装置,以商用换取更持续的研究经费……

  船只加速了,但速度依旧有限,距离风驰电掣还差得遥远。

  “逆流最快速度有多快?”

  朱允炆询问。

  万海平拿出了一本册子,交给朱允炆:“这里面记录了一些实验数据,逆流时,半个时辰最快走过十八里,顺流时,不挂风帆,半个时辰最快走过三十里。”

  朱允炆盘算了下,逆流的速度确实还不够理想,什么时候半个时辰逆流可以行进六十里,那蒸汽机动力基本上就可以了。

  “蒸汽机的效率还需要提升,传动效能还可以提高,朕希望你们能研制出更先进的蒸汽船只,记住,蒸汽革新是没有止境的,千万不要有大功告成、巅峰之作的想法。比如这螺旋桨,到底是选择多大的叶片合适,叶片与叶片之间的夹角、弧度多少更有动力,这些都需要深入实验。”

  “包括传动齿轮,我看齿轮配置的还是少了一些,不妨再设计几组方案,多配置一些齿轮,看看如何啮合,多少组齿轮配合,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出力……”

  朱允炆讲述着可以改进的点,万海平等人连忙命人拿来笔墨记录下来。

  公输巧对朱允炆佩服至极,连连感叹:“皇上才是真正的匠人大家,虽不见参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