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英雄的落幕(二更)

第(1/2)页

  赵世瑜操控着船舵,跟着旗舰继续向南航行。

  气温已有些低,风如刀子一般划过皮肤,幸运的是,海面上并没有浮冰,船只可以安全地航行。

  一股风吹打过来,赵世瑜不由地抽了下鼻子。

  骆冠英拿着望远镜看着远方,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放下了望远镜,看向赵世瑜。

  赵世瑜盯着骆冠英,两人同时抬起头,看向桅杆上高高挂起的日月旗,旗帜飘向东北!

  这是——西北风!

  不等骆冠英喊出来,前面的船只已敲打起了铜锣,急促而富有节奏的敲打声在告诉所有船只,风向换了!

  将士们激动不已,因为只有乘着西北风,才能返回非洲,继而开启回家的航程。船队并没有直接调转航向,而是持续向西南方向前进,以进入西风带的中间区域。

  当船队的先锋发现远处出现了一座冰川岛的时候,郑和下达命令,召集各船船长、将官集议。

  骆冠英、沈伟等人再一次登上旗舰。

  朱能拉着张玉,拿着一副舆图指着远处的冰川岛说:“若是我们的方位没错,那里就应该是皇上所说的火地岛。那里应该有一群以海狮为食的雅马纳人、阿拉卡卢夫人。我们着急回家,就不登岛了。”

  张玉含着笑意,拿起了望远镜:“回家吧,风都在催我们了,是时候回去了。”

  在集议上,郑和根本就没有提火地岛的事,而是威严地说:“我们离开京师近四年,终于完成了皇上交给的使命,找到了一应农作物、种子,现在我们要返航回家,想必大家都很激动与兴奋。但丑话还需要说在前面。”

  众人看着严肃的郑和,纷纷收敛了笑意。

  郑和指着挂起的舆图:“我们现在处在火地岛以北,西风正紧,可以乘风直抵非洲南端。然海上风浪巨大,这一条海道更是陌生,到底有多少船,多少兄弟能回到非洲南端,我郑和不知道!我只在这里下达一条命令,那就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大明去!我允许你们丢下落水的军士,允许你们不等待离散的船只,允许你们不经过许可的战斗!”

  “我只希望,我们整个水师船队必须有一艘船载着种子与作物回到大明,你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想尽一切办法,带它们回家!多年远航,我们为的就是这最后的归去。皇上在等我们,百姓在等我们,你们的亲人在等我们回家!”

  “打起精神来,让所有军士重新站在该站的岗位上,水手到位,瞭望手到位,军士到位,神机炮、火器、刀剑弓弩到位!这是我们最后的战斗,不到金陵,谁都不可懈怠!准备出航,现在回家!”

  一番话,让原本携带、宽松下来的军纪得到了整顿,也让所有人意识到,危险还没有离开。大家还在遥远的远方,而归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各船长、将官返回船只,整顿水师,缺少的水手出来了,防守的军士也出来了。

  在水师整顿完毕之后,呜咽的号角开始吹起,一声接一声,一声连一声,似是在告慰牺牲的军士。

  “扬帆!”

  一声声坚强而有力的喊声传荡开来,巨大的帆呼啦啦垂落下来。西风紧,帆兜住风,鼓起肚子,桅杆嘎吱嘎吱,船头微微向前倾斜,劈开深蓝的海浪,如龙入沧海,摆尾而行!

  回家的火热,气候的冷冽,呼啸的西风,长长的尾浪,勾勒在天地之间,如笃定的一叶扁舟,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行。

  张玉的身体终于是支撑不住了,躺在船舱里已是站立不起。

  匡愚、郁震束手无策。

  郑和传唤了朱能、骆冠英、沈伟等人,日夜守在张玉的身边。

  张玉感觉脑袋昏昏沉沉,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张辅、张輗、张軏,张辅已经不需要操心了,他是个用心的人,清楚跟着皇帝走准没错的道理。

  张輗已经十七了,他还说等自己回家再成婚,以自己的身体,怕是喝不到这小子的喜酒了。张軏还小一些,也应该懂事了。

  老了。

  张玉眼角渗出湿润,自己终等不到回到大明了吗?终无法看到这些作物在大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吗?

  “郑副总兵,扶我坐起来。”

  张玉睁开眼,轻轻喊了声。

  郑和连忙凑上前,希望张玉可以躺着,但对上那一双坚定的双眸时,只好命人拿过柔软的衣物垫在床头,扶着张玉靠坐着。

  张玉看着身边的众人,淡然一笑:“你们都在也好,我有些话要说,马欢,拿出你的纸笔。”

  马欢眼睛有些发红,取来纸笔,对张玉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