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大航海的谜团

第(1/2)页

大海之上,一艘宝船带着五艘大福船吐着黑烟,缓缓接近津轻海峡附近的恐山山地。
赵世瑜坐在宝船的甲板上,享受着难得的暖阳。
因为附近山地的缘故,西北风只能偶尔吹起高处的旗帜,落不到甲板之上。
郑淮听到了气鸣的声音,拿起望远镜回头看了看,高处的瞭望军士冲着下面大喊:“是东南水师的船队。”
赵世瑜见距离上岸不远,便下令船队寻找合适地方抛锚。
船队停下没多久,徐安、王景弘的船只便追了过来,换小船登上赵世瑜的旗舰,众人见礼之后,徐安拿出了三份文书,递给赵世瑜:“眼下水师正在抓紧戡乱地方,诸多逃窜于山林之中的倭贼或被杀,或正在被杀。明年春,将完全肃清地方上残余抵抗力量。”
“考虑到眼下已是十月,许多事在文书中不能详尽说明,郑和、骆冠英、朱能等人一时之间走不开,经众人决议,我将先一步带部分人返回京师,你们的后勤事宜将交给王景弘所部负责。”
赵世瑜接过文书,将最上面的文书展开看了看,是王景弘接手虾夷地区后勤的文书,便点了点头,看向王景弘:“你也是经过大航海的船长,由你来负责后勤,我们放心。”
王景弘含笑,保证道:“你们进入虾夷地区,意在控制阿伊努人分散的人口与力量,将其同化为大明子民,这是稳定定远行省的大事,后勤上绝不
会拖累你们。”
赵世瑜连连点头。
徐安看向岸边方向,笑道:“骆冠英没有选择琵琶湖与京都作为定远行省的府治之地,而是选择在关东平原,一个名为江户的地方选址营造府治衙署。”
赵世瑜想了想位置,称赞道:“江户那里确实是绝佳的地方,周围平原可供粮草,且有江户湾,浦贺水道作为屏障,将其作为水师驻地不比堺港差。”
王景弘搓了搓冰凉的双手:“京都已无人烟,选择那里现在并不合适,何况堺港都被毁了几次了,重建的成本和新建的成本相差不多。而江户地更居定远行省中央,向西南与东北距离相对更中间一些。”
赵世瑜刚想说话,瞭望军士便打出消息:“岸边有数十人,见大明船队而逃窜,似是倭人。”
“上岸走走?”
徐安笑道。
赵世瑜欣然答应,安排郑淮留守,自己则与徐安、王景弘、许寿文,带了五百军士上了小船上岸。
这里曾是陆奥国,只不过被阿伊努人与王绥、薛耕等带领大明人给打了个措手不及而覆灭。
只不过阿伊努人在王绥的指挥下,更多军事行动是出于配合大局,如一柄利剑直插向京都方向,以实现合围的战略。
兵力有限,又是边打边深入,虽然王绥与阿伊努人确实消灭了不少地方护国,赢得了战功,但因为没有分兵占领,没有分兵追击,导致后方依旧残留有不少原护国的武士,支
持原护卫的百姓。
虽说这里并不归赵世瑜管,他的职责是接手虾夷地区,任虾夷地区的知府兼卫指挥使,可眼下其他军队并没有开过来,主力多集中在京都、江户等周围,也只能赵世瑜见一个揍一个,能减轻点其他水师的压力就减轻一点。
水师军士自六月二十三日出征,至今已经三个多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征战途中,罕有超过两日以上的休整。
虽然军士疲惫,可许多人经过大航海的锤炼,早已有了铁的意志,没有人埋怨一句,井然有序,十人一组,警惕地向林中摸索。
赵世瑜、徐安等人并不担心,在各地方护国主力被打没了的情况下,想要找出一支可以对抗五百全副武装的大明军士,那至少需要两三千人,而这个数量,通常是很难集结起来的,毕竟地方护国主力才几千人……
林中传出了惨叫声,此起彼伏。
没过多久,许寿文便优哉游哉地走了过来,对赵世瑜、徐安等人说:“确实是陆奥国的残兵,不过只有四十余,抓了几个俘虏,俘虏说在这里藏了宝藏,希望用宝藏换命。”
“宝藏?呵呵,这倒要看看。”
徐安饶有兴趣,不知道这破地方能有什么宝藏。
赵世瑜与徐安等人进入密林,大明军士已检查过周围,并无危险,地上还有三十几具尸体,血还在流,五六个俘虏瑟瑟发抖蹲坐一旁。
突然,两名大明军士惊慌失措地
跑了过来,见赵世瑜、徐安等人过来,指着身后的林间,哆嗦地喊道:“有,有,火铳!”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