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机械化部队的战斗优势!鬼子夜袭!危险!(第三更,求订阅)

第(1/2)页

出动坦克装甲部队,这是第二师团底牌杀手锏了。

        要是这都没办法抢回第一道防御阵地,吉本贞一就要吐血了,第二师团就彻底失去进攻锋芒了。

        因为现在第二师团中唯一还有进攻能力的,也就只有这坦克装甲部队了。

        冈崎三郎迟疑了片刻,开口道:“师团长,我们真的是要夜晚发起进攻吗?你也知道我们并不擅长夜战。”

        “如果进行夜战进攻的话,这对于我们进攻方是不利的!”

        吉本贞一语重心长的说道:“你知道我们帝国皇军不擅长夜战,八路军他们也知道,所以他们料准了我们不会夜间发起进攻!”

        “现在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觉得我们不会夜间进攻,那我就偏偏要夜间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冈崎三郎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不得不说,吉本贞一这个老鬼子还是十分狡猾的。

        夜间。

        10点整。

        早已经蓄势待发的小鬼子的坦克装甲车开始出动了。

        第二师团作为精锐的作战部队,坦克和装甲车都是不一般的。

        坦克,这可是被誉为“陆战之王”的武器。

        自从坦克诞生之后,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都可以看到坦克的身影。

        第二师团的坦克装甲车作战的部队中,坦克主要是89式中型坦克甲型、92式超轻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四种。

        89式中型坦克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种,其中甲型全重127吨,最大速度25km/h,配备了一门90式57mm火炮,2挺77mm车载机枪,威力并不算太大,性能也是相当一般。

        92式超轻型坦克也就是豆丁坦克,只装备了2挺机枪,全重35吨,主要是使用在华夏战场。

        毕竟抗日部队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

        95式轻型坦克是小鬼子侵华战争的主力坦克车型,装备一门94式37mm坦克炮,弹药基数是120发,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mm重机枪,全重共74吨,坦克成员3人,使用的是柴油动力。

        不过95式轻型坦克的致命弱点是装甲太薄,防护能力是非常差的。

        之前独立营面对的坦克都是89式中型坦克甲型、92式超轻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这三种。

        但是这一次第二师团还拥有了一款十分成功战斗力很强的坦克,那就是九七式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是小鬼子在二战期间装备的那么多坦克中,最为成功的一款坦克。

        这种坦克是在1937年设计定型,也是在同一年开始装备部队。

        整辆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大概是15吨,装备一门57mm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是25mm,车内成员4人。

        不过97式中型坦克的特点就是重量较轻、火力较弱、装甲也较薄,这就导致了一旦遇到对方坦克,那么基本上就成为炮灰了。

        没办法,打不过啊!

        第二师团一共拥有5辆89式中型坦克甲型、10辆92式超轻型坦克、5辆95式轻型坦克和5辆97式中型坦克,也就是一共拥有25辆坦克。

        除了坦克外,还有10辆九一式装甲车。

        因此说,第二师团整个坦克装甲部队是十分庞大的,一共有35辆坦克和装甲车。

        第二师团的总兵力人数虽然减少了,但是增加了装甲机械能力,装备了不少的坦克和装甲车,机械化作战程度大大增建了。

        为了能够快速突防反击,第二师团是把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都是安排前往前线作战了。

        因此当35辆坦克和装甲车一起出动,朝着第一道防御阵地工事开去的时候,场面还是十分壮观的。

        嗡嗡嗡

        呼呼呼

        一阵阵轰鸣的发动机引擎声响起。

        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都是加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朝着第一道防御阵地工事发起冲锋。

        呼呼呼

        一阵阵白色的烟雾冒气。

        速度很快的逼近第一道防御阵地工事。

        至于鬼子步兵,则是跟在坦克和装甲车后面跑。

        对于小鬼子而言,根本不懂什么坦克协同战术。

        第一道防御阵地工事中。

        一直都是安排有警戒哨和人员在盯着第二师团的第二道防御阵地工事的情况。

        所有的战士也都是在战壕堑壕阵地中睡觉休息。

        看到小鬼子的坦克在这夜幕中靠近,警戒哨的战士连忙是吹响了敌袭号角。

        哔哔哔

        刺耳的声音响起。

        同时警戒的战士们也是疯狂喊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