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283不如迁都

第(2/2)页

着地图指着更北方道:

    说实在的,国子监的学子们大多都是南方人,至于北方人简直是少的可怜。

    朱元璋搞出一个虚假的带路侯用来宣扬,其实内心深处是真的渴望能出现几个带路的。

    胡惟庸很快就把针对人群又给拐到江南士人头上去了。

    朱标轻微摇头,大明军队北上的速度极快。

    那些隶属于大元的蒙古底层人,自己个都喜迎王师的到来。

    “嗯。”朱元璋轻微颔首:“这帮人跟咱不是一条心的。”

    胡惟庸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王布犁选材的法子是有这种深意的。

    临安这个国都那可真就是偏安一隅,根本就没有想要反攻北方的意思了。

    王布犁也听出来胡惟庸的画外音了,愿不得老朱要提拔胡惟庸,甚至还给他独相的机会。

    因为他知道朱标是出去考察国都的地理位置,才会染病回来就挂了。

    胡惟庸自觉失态,连忙往旁边轻微扭动了一下身体,向天子表明我们俩真不是一伙的。

    总之这群人是不得不防,必须得给他们整的没脾气了,最好让他们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反正建政这玩意只是提出自己的设想,又不会真的这么做。

    “哦?”朱元璋一边看着奏章一边道:“说说看。”

    一旦这么做,那就全都成了蒙古人的奴隶,或者给他们提供一大批紧俏的生活物资了。

    “哎。”

    不少南人学子巴结淮西勋贵才有机会当官,宋濂等人毫无办案。

    胡惟庸有些诧异,难不成陛下又想要回凤阳那个老地方?

    那有个屁啊!

    不对。

    王布犁的一句话惊得老朱自己个都放下手中的奏章,然后盯着王布犁。

    “可是襄阳城以及钓鱼城全都阻挡强大的蒙古人数十年,连蒙古大汗蒙哥战死,才给了忽必烈上位的机会。”

    就算是放藩王,也是多放几个,避免一家独大,反攻中央成功篡位。

    “嗯。”

    就算他们去北方历练了,那又如何?

    将来能不能升官还得是他们淮西人说了算的。

    “若是北方丢失,南方政权大多都想着划江而治,非得打过去北方做什么?

    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你能有多少匹战马同北方骑兵硬抗的!”

    “可是遇到艰难的阻击了?”

    现如今王布犁说的这个去北方历练的法子,他总觉得是可以去试一试的,才会大力支持。

    所以浙东集团的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便是变相的支持王布犁的操作。

    王布犁话里的意思没有往外说,那就是经过宋元这么一耽误,南北分裂其实蛮大的。

    大明目前的方针就是死命的吸江南地区的血,才能维持更好的运转。

    结果王布犁搞了这么一出,虽然摒弃了他们最大的优势,但总归是有了做官的出路,没有被胡惟庸这帮淮西集团给堵死喽。

    “胡惟庸,朕是有迁都的打算的。”

    朱标把这段史实给贴了出来。

    否则老朱也不会各种想法子从这帮人身上薅羊毛。

    朱允炆身边大多都是南人,他们怎么可能会保证北人的利益?

    那边蒙古人连年作乱,正好叫他们放放血,相互对抗折磨,岂不是更好?

    你看老朱要是没有耳聋眼花,这些南人敢搞这档子事不?

    “陛下,臣也有所耳闻,那宋濂等人都想要重开科举,对于驸马挑选许多读书种子前去北方历练,颇为不满。”

    胡惟庸当然知道反对的多是淮西集团的,那些浙东党派之人,是捏着鼻子支持的。

    而站在另一旁的朱标也是有些发懵,他爹与王布犁什么时候沟通过这种内容了?

    “咱是觉得大明的国都应该往北方走一走。”

    “南方士卒也是可以抵抗北方大军的。”

    朱元璋却看向一旁的王布犁:“布犁,你觉得应不应该迁都?”

    他一直都想要迁都,否则也以后也不会让儿子去亲自督办此事。

    这件事指定是老朱自己个规划的。

    毕竟以前想要作为大明首都的凤阳,被迫放弃了。

    王布犁倒是没什么顾忌的,你敢问我就敢说。

    再加上老朱本就是忽悠那批江南地主们上了他的贼船,如今全被他骗了,谁心里没有怨气?

    西南等穷乡僻壤的南人,这些地方的南人,可不会南人认为他们也配叫南人。”

    谁能跟皇帝是真正的自己人呐?

    “得想个法子。”

    胡惟庸立马否定了这个打算,毕竟天子都派王布犁在南京城外去寻合适的陵寝,如何能迁都!

    朱元璋轻微颔首,如今大明的各种赋税都是严重偏向于江南地区。

    那个时候老朱的身体已然是要垮了,眼睛都失明了,不少政务都交给朱允炆去干了。

    可光是“自己人”这一方面,胡惟庸与王布犁二人都有各自的见解。

    老朱就只能让他离开朝廷中央去好好思考一二,毕竟相比于胡惟庸,朕还是更加信任你的。

    主要也是大明大军,没法长久的驻扎在塞外。

    偏偏你听完之后还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那里的皇宫成了大明最大的烂尾楼。

    “宋朝之后,朕觉得历任皇帝都会想明白一个道理,若是想要维护大一统的江山,燕云十六州是万万不能丢弃的。”

    之前他都没有往外说,更是没有人能够参透。

    即使游牧民族不擅长攻城,可是他可以驱使手底下的汉人军队去攻城填线,那么多的人口就硬刚你一个城池,伱的人口补充能有多少?

    就算是填充人口,那也是从山陕之地迁徙到北平周遭去。

    更不用说北元皇帝以及贵族们更是不敢抵抗,直接放弃整个华北。

    倒是朱标连忙追问:“为何?”

    胡惟庸没成想天子依旧会把汪广洋给调在这个位置上来,他本以为是王布犁的位置。

    胡惟庸瞥了王布犁一眼,见他像是思考的样子,随即开口:

    “陛下,如今天下事情越发繁多,臣一人难以招架之力,右相一职一直空缺,还望陛下能够尽早找出人选。”

    如今大明的首都还没有确定,只不过默认南京就是京师了。

    王布犁也没言语,他则是在想着,天底下有几个人跟你一条心的啊?

    “啊?”

    或者说江南的地主们,大抵是只认刀子不认人!

    “历朝历代把帝国的首都定在南京是没有前途的。”

    平时懒懒散散的,一问他事吧,他都给你往大了说。

    王布犁在东南沿海地区画了一个圈子。

    或者说也就是手里有刀子的朱元璋、朱棣父子能够收上税来。

    “陛下,何出此言呐?”

    胡惟庸见目的达到了便也没有多言语。

    就算是老朱大力清除朝中的淮西集团以及浙东集团的势力,可是在他临死前两年,南人就敢搞出来南北榜这种活来试探老朱。

    故而对于朱元璋的询问,胡惟庸下意识的以为是对淮西集团的敲打,他故作认同的道:

    大明没有其余的经济依赖。

    王布犁指了指四川的方向:“北方的汉人也会被那些游牧民族裹挟,一同南下作战,双方之间的农耕差距会越来越小。

    “陛下,汪广洋确实不是常人。”胡惟庸顿了顿又开口:

    “可是那些江南士人也不是能被轻易抓住过错的,无法惩治他们。”

    这件事胡惟庸也不愿意自己出头。

    “整个地理环境表明了北方牧区拥有南方没有的低成本产马地,若是与农耕区稳定的生产力相互结合起来。

    “哎,别说什么惩治。”朱元璋挥挥手:“咱是想要让他们离开故土,多往北方安家立业去。

    就江南这块狭小的地方,有太多的人口了,反倒是辽阔的北方,数十里都不一定能见得到人烟,这如何能行?”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