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不知不觉搞了个世界第一

第(1/2)页

第366章  不知不觉搞了个世界第一

        “他们也买房?”

        听到商贩也选择买房登记常住,徐行的脸上多了一丝意外。

        商贩虽然看起来每天起早贪黑,脸上风尘仆仆,整天挂个大围裙,像是社会的最底层。

        可实际上这部分人绝对是最精明,收入还不低的一个群体。

        他们基本上是哪有利润去哪里,很少会放弃老家在外面选择登记常住。

        “是的,咱们冰湖经开区的医疗、教育条件就摆在这里,再加上东区那边的电视台、邮储银行陆续投入使用让他们信心大增,都觉得随着冰湖经开区的发展,房价还会继续上涨。

        所以.”

        杜建山再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等两家房企交房后其他管理和公共服务也要跟上,至于水路.等明年再重点跟进一下,应该没问题。”

        徐行点头道。

        “那您看?”

        原来的养殖场以及处理皮革的作坊就在悦来客栈以北两公里的地方,也就是青龙路那边修建了冰雀楼后再没有向北延伸,不然估计早就得搬了。

        杜建山再道。

        街道办事处相当于是乡镇一级,到时候可以按照规定新增不少公共服务机构。

        如果能在咱们冰湖经开区这样的地方种出了粮食,杜主任你将来肯定会出现在冰湖经开区的史册上。”

        杜建山很是确定的点了点头。

        “主任,我想着要不要在咱们冰湖经开区搞一个生态养殖、种植示范区,然后将冰湖养殖场给搬过去!随着咱们这边的建筑越来越多,冰湖养殖场放在内城已经有些不太合适。”

        尤其是PPP铁路项目!

        “主任,我这边暂时没了,就看杜主任这边了。”

        “生态养殖,种植?戈壁滩可以搞生态养殖?”

        一听,

        徐行瞬间就将关注点放在了这几个字眼上。

        杜建山一听,似乎早有准备,急忙说道。

        略作思忖,徐行看向二人。

        人家可是夏国庆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院长,专业方面不敢说在国际上如何,在国内肯定是顶级。

        别看从典当系统里买出来的树木和草皮基本上都成活了但连生态种养殖的边都摸不到。

        冰湖经开区现在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的是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自身只有一个公交集团和半盈利性质的冰湖电视台。

        如果想要让财政状况得到缓解,除了继续招商引入大型企业落户之外还得想办法成立冰湖经开区国资委,然后让冰湖经开区去投资入股或是打造属于冰湖经开区的本地国企。

        “完全可以的!不瞒主任,我现在手里有个科研项目就是和戈壁、沙漠、盐碱地搞生态种养殖有关,目前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内取得相应成果就等实地验证了。”

        徐行恍然大悟,这时候他才想起杜建山的出身。

        张汉成说道。

        一旁,张汉成跟着说了一句。

        “这样最好,对了,你们这边再还有什么需求?”

        冰湖大学那边的建设进度正处于关键时刻,这两天有三千多工人和两百多台大型机械在场内,时不时的就要去那边盯一下。

        当然,

        “您说!”

        不过生态养殖的事情他还真没想过。

        如果涉及到大型古建筑更是得全程在场。

        “哦!”

        “主任,我这边还真有一個事情。”

        “咱们实行的那些先用后聘制度很不错,最后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干活利索能抗事的,认为自己端了铁饭碗就可以一劳永逸的那种一律不要。”

        抬手看了看时间,徐行说道。

        冰湖经开区国资委的事情目前也只能想想,现在的财政状况连一些基础都还没搞定,根本不敢想去想其他的。

        杜建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实张汉成这边还有很多事情,包括PPP双轨铁路项目、经开区内部道路修建及延伸和污水处理厂等等,但财政上面没钱只能先缓一缓。

        “没问题!你到时候和冰湖文旅的钟总商量一下,看看在什么地方搞生态种养殖合适,相关费用由冰湖文旅全权承担,让那边全程无条件配合相关的技术人员。

        “可以,但要一步一步来,现在冰湖经开区财政供养人员已经不少,要将效率提起来,不能太臃肿。”

        至于冰湖养殖场搬迁其实就算杜建山不提,元旦前后也会提上日程。

        “经开区公安局已经在龙城村和楼兰村设立了派出所,后续我想着等龙城村和楼兰村各自的常住人口过万以后就按照相关规定设立街道办事处。”

        杜建山看向徐行的眼神满是期待。

        虽说是企业和当地合作但当地也不可能一分钱都不出,至少得承担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相关费用。

        非专业人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他们手中未必就不能实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