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巨鲸与大象(十二)

第(1/2)页

相比起因为1787年协议而“直接”失业的20万法国纺织工人,英国因进口丝绸而失业的2500人还在“可控”范围,更何况斯皮塔菲尔德地区已经是公认的混乱之地,它再乱还能怎么乱呢?
    反倒是关于皇家军舰造船厂的木材丑闻,这件事在英国的报纸上已经看不着了,周边国家却在报道,毕竟英国海军造船厂还涉及海外堆场,这些木头还没有使用就已经烂了。
    有的是因为堆放时间太长,有的是因为买的时候就用冷杉的价格买了朽木,不过“腐败”最严重的地方并不是这些地方。
    在《蜜蜂的寓言》中曾提起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制造新船的机会,一流的造船师们及其手下所有人如果不是饥饿而死或英年早逝,也都已经寿终正寝了。
    海军第一大臣成立了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他们提交了12份报告,不论是战舰还是民用船只,在风帆时代都会用到滑轮组,这种“耗材”的消耗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咋舌。
    锚和锚链不会轻易损坏,一套锚链就能让一条船长久使用。然而要是遇到一个小时的暴风雨,耗材的损耗速度比十天好天气还要大得多,海军第一大臣的改革就是成立军工厂,将这种耗材实现自给自足,不用再从外部承包商那里购买危及水手生命的劣质产品。
    在此之前他的改革内容主要是涉及“人”,这并不是说海军第一大臣有任命军官的权力,虽然有很多人写自荐信给他。如果要找确切可行的“门路”,或许约克公爵的情妇那里更可靠。
    水手也一样会老的,有一些老弱病残被以前的长官安置在了造船厂里,干类似“守夜人”的工作,也就是巡视仓库区,看有没有人偷东西之类。
    还有一些是岸上的工人,可是领着的是船上水手的工资,说它有问题吧,又没有问题,毕竟船只下海后是不可能再上岸的,要工人去船上检修。
    整个造船厂几乎沦为一个庇护所,而第一大臣也在外面建了一个,是收容水手孤儿的。西弗勒斯以前在伦敦住的公寓位于育婴堂附近,育婴堂也是由一个航海家设立的,原先也是收容水手们的孩子,19世纪初则沦为“附近居民”的弃婴场了。
    “新的孤儿院”在帕丁顿,有一只很有礼貌的小熊,称呼人时总是会用“先生”、“小姐”等尊称,不过他总是不断惹出许多麻烦,虽然大家都知道他“非常努力想把事情做好”。
    简而言之,海军造船厂里的情况一团糟,需要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为了和各个海军委员会、军民政管理部门“打交道”,第一大臣请求国王给普兹矛斯造船厂加上“皇家”头衔。
    人人都在用皇家造船厂称呼那些造船厂,这是因为早期用于建造船舶桅杆和龙骨的大部分橡木都生长在皇家森林里,要想砍伐它们需要皇室允许。
….

    但是砍了那么多年,适合做桅杆的英国橡木已经很少了,需要从新英格兰之类的殖民地去寻找,然而外国橡木非常容易腐败,这才用杉木代替。可是杉木太脆弱,无法用于大型船只。
    里昂不像鲁昂那样将只允许参加宴会的客人穿法国制造的衣服,可他们禁止英国商品打广告。
    本来乔治安娜以为波拿巴把马丁先生召去亚琛是为了丝绸贸易,因为在腓特烈二世的扶持下那里的丝绸纺织业已经有一些规模了。
    由于长期处于分裂,贫穷的德国即又康德、歌德这样的哲学家和诗人,也有很多觉得接受教育是一种强迫,需要法律强制执行的人,他们的读写能力极弱。
    在意大利的文盲率严格说比德国高得多,但意大利人理解力和想象力都不错,拿着传单去宣读就会理解,只是倘若他们不相信发传单的人的话,这传单发了也白发。
    更何况封建体制下德国交通闭塞、人的活动范围很受限制,商人不只是带来商品,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从商人嘴里知道外面的情况的。
    一个内陆的农民知道海边的事有什么用呢?
    反正只需要知道传播消息的时候小心点就行了,闹成现在这样,她开始担心帕德马在伦敦的情况,毕竟这个时代的英国还存在《巫术法案》。
    要是艾奇沃斯是个没胆量的人,他估计在事情出了之后立刻回伦敦“解释”,而不是在这儿领着乔治安娜和人谈笑风生了。
    “汪!”
    她循声看去,看到窗户外有一条大黑狗,它在雪地里站着显眼极了。
    “你怎么会想到让虫尾巴当保密人?”波莫纳在凤凰社总部里问逃出阿兹卡班的“通缉犯”西里斯布莱克。
    “我以为没人会注意到他。”西里斯尝了一口蛋糕上的奶油“其余人很容易就猜到我是保密人了。”
    “那也要他们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