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狼与牧羊犬

第(1/2)页

在拉·封丹的寓言集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持续了一千年的战争后,狼国和羊国终于缔结和平。这显然是双赢,狼虽然吃了许多迷途的羔羊,牧人也用狼皮做了不少衣裳。
    无论羊群吃草,还是狼寻肉食,双方从来都没有自由,吃东西也总是胆战心惊。
    现在交换了人质,狼国交出狼崽,羊国交出牧羊犬。这件事由双方代表调停,交换仪式也按常规进行。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狼崽长成了大狼。它们趁着羊圈没有牧人,就咬死了一半长得最肥胖的羔羊,他们叼着羊羔钻进了树林。他们早已和同伙秘密串通,牧羊犬在狼国相信狼的保证,就放心地休息了,却在睡梦中丢掉了性命。
    还有一个故事,一条狼饿成了皮包骨,它遇见一只大狗,大狗不小心迷了路,他又英俊又强壮,又肥胖,皮毛又光亮。狼真想袭击这只丧家犬,恨不能将他撕成碎片。但是这难免一场厮杀,而牧犬个头儿又那么大,肯定要奋力抵抗。狼大人只好上前耍花腔,低首下心地恭维几句,说狗长得富态令他艳羡不已。
    牧犬一听心下喜欢:“尊敬的先生,要像我这样壮完全取决于您的意愿,离开树林吧,您会大不一样。您的同胞在林中多悲惨,只因毫无保障,没人供吃喝,一切全得靠武力抢夺。跟我走吧,您能过上美好生活。”
    狼就问道:“让我干什么?”
    狗回答:“几乎什么也不必干,就是赶一赶拿棍子行乞的人,迎合家里人,讨主人的欢心,您也就能相应地拿到工钱,也就是各种残羹剩饭,还不算能得到多少ai抚。”
    狼已经开始憧憬这种幸福生活,激动得流下眼泪,行走间狼发现狗脖子上的毛犬脱落了,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
    “没什么。”狗说。
    “怎么就没什么?”
    “这种事也不值一提。”
    “那究竟是什么事?”
    “您瞧见的这个部位,也许是我戴的项圈磨的。”
    “戴项圈?”狼又问道,
    “您就不能随便跑?”
    “不能总乱跑,可是这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您所有那些饭食,都与这项圈有关。”
    “说什么我也不想要,即使换取一件珍宝,以这种代价我也不干。”
    狼先生说罢撒腿就跑掉了。
    即便在发生了那样的事后,皮埃尔·罗德在音乐学院的登记册上,与他的名字相对的是“旅行”而非“流亡”。
    现在的长途旅行者们都知道,不可能一天就能到达目的地,洪堡花了88天才到达南美。航线上有许多可以停靠、供补给的地方,比如圣赫勒拿岛,它就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补水站,那里没有秀丽的风光,除了商船才会停靠。
      tinuous  voyage的另一重意思便是如《乌特勒支条约》上写的,要保证东西印度公司贸易顺利进行,修复破坏的港口,以便通航。也可以扩展到其他海上贸易,在这些贸易线上并不总会遇到陆地。
….

    如果遵循大地统治海洋的原则,那就要先确定土地主权。比如红海上的丕林岛,它虽然是一块陆地,却没有水,也不像圣马洛岛那样有水、植物、动物生存,还有泥煤做燃料。
    因为它无法让人类生存,所以英国对它宣布有主权是无效的,一如那些暗礁,这些“土地”的主权不存在了,领海也就不存在了。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时代,有一个名叫格劳秀斯的瑞典驻法大使,他写了一本名为《战争与和平法》的书,里面提到这样的内容。
    以自然法区分,条约可以分为“令人满意的”和“令人讨厌的”两种。
    令人满意的条约基于平等,旨在促进共同利益。
    令人讨厌的条约则是不平等,一方对另一方施加过多负担。
    法国与葡萄牙签署的《巴达霍斯和约》就是不平等条约,这是源自于缔约双方力量强弱不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