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往事如烟

第(1/2)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这样写道: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清楚,如果购买一件物品的代价小于他自己生产的代价,那么他是不会自己生产这些物品的。裁缝一般不会想到要自己制作鞋子,他宁愿从鞋匠那里购买。反过来也一样,鞋匠宁愿雇裁缝来做衣服。至于农民,他可以雇佣裁缝为其缝衣,雇佣鞋匠为其制鞋,前提是他有足够的钱。

  乔治安娜看着魔术表演结束后依旧没有离去,衣着光鲜的男女们。其实要追回让娜花出去的赃款并没有那么难,她主要都是用来购买衣服、鞋子这些凡尔赛的“必需品”了,只需要照着她的账单挨个向那些奢侈品制造商们追讨,就算不能把所有的钱都追回来,也能降低损失。

  以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时尚界和凡尔赛的影响力,她完全可以下这样的命令,如果以后谁穿着某个裁缝、鞋匠所制造的商品来到宫廷,全部都被轰出去,为了避免那种场面发生,会有人不穿那些衣服和鞋子的。

  这些人此时就要做选择,要么缴纳那笔钱,继续留在巴黎,要么离开巴黎,到别的地方发展。整个欧洲都在学巴黎的时尚,这些曾经为宫廷服务过的人们到了别的小公国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让娜再怎么能花钱,她也闹不起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时那么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当乔治安娜再次出现在舞会上时,靠近门口最近的人们首先发现了她,他们毕恭毕敬得朝着她鞠躬。

  其他人若有所觉,也跟着一起行礼,很快连舞会上的音乐都停止了,整个会场静悄悄。

  她不喜欢这样,以前赫夫帕夫休息室的派对她也会跟着大家一起“跳舞”,所有人都很欢乐。

  但她还是很坦然得从人群中走过。

  夏洛特将特雷莎·坎皮尼“请”走的时候很高调,除了特雷莎·坎皮尼是自己走出去的,保持了最后的一丝体面外,她几乎和被人撵出去没有区别。

  也许乔治安娜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天,哦,不对,她被这样对待过,当时她还管着杜伊勒里宫的食堂,后来被法国高官集体“罢餐”,接着她就被赶出去了。事情的起因是对英国钢铁免征关税。

  倾销的前提是商品在本国没有生产,并且是一种消费品,例如茶叶在英国就没有种植,于是茶叶降价倾销,占领英国市场对英国来说并不存在坏处。

  但是当倾销商品对本国商品产生竞争,那么国内厂商所受到的损失就需要消费者获得的好处来抵消。英国的纺织品是毁灭性的,本来还有进口关税保护,1786年条约将这个保护给撤销了。

  钢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它目前只占法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铁矿的领地主要集中在贵族们的手上。

  大革命爆发是突然的,7月份是狩猎的季节,这个季节打猎目的并不在于动物的皮毛或者肉。如果按照古代礼节,夏季正是庄稼生长旺盛,诸如野猪之类的动物会离开森林,破坏农民的庄稼,这时打猎它们也是保障粮食的收成,不过这都什么时代了,猎宫一般都选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去打猎当然是为了避暑度假了。

  正是因为有相当多的人离开巴黎度假去了,并没有多少贵族真的死于断头台,当然也没有和约瑟芬那样被关在监狱里,所以他们还保持着一些旧时代的习惯。

  她曾经以为波拿巴是个英雄,他和约瑟芬认识的过程挺浪漫的,现在她没有这种感觉了。

  或许贝多芬听说拿破仑要称帝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情,德国不缺想要称帝的亲王、公爵,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是靠选举出来的,并不是哈布斯堡家族独有,只要自己的公国也能成为选帝侯,那么也可以成为皇帝,实际上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也确实像皇帝一样。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她心情不好,她保持着表面的微笑和几个还算面熟的人打招呼,他们的表情……相当复杂。

  即使某些人不像丹东那样对嫖娼毫不避讳,他们也不觉得这是罪大恶极。

  这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为什么女人会打女人,而不是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