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后阳翟

第(1/2)页

阳翟县一战,以郭斌生擒何曼为转折点,之后一切便简单得多了。郭斌率大军压上,以长弓阵的巨大压制力逐步压缩黄巾军的生存空间,迫使其溃散,而关羽则率领所部骑兵穿插追击,在一举突破阳翟城外黄巾大营后,驱赶着逃兵进入伏龙山庄外围的黄巾军大营。大军尾随败兵而入,一万多人的大营直接被冲散。

        关羽所部并不停留,而是穿营而过,一点重整大军的机会都不给对方。而早就得到飞鸽传书的管亥见状,则领着五百军士并五百青壮出庄辅助接受俘虏。

        据后来统计,此战除了将何曼活捉之外,所得俘虏超过两万,黄巾军中层将领除去乱军中被斩杀的,有二十几人被俘。

        而在地道中的五百黄巾军精锐,虽听到外面喊杀声震天,却以为是何曼正在率领大军为众人做掩护,便按照事前的计划进入阳翟城内,被早就埋伏在周边的军士包了饺子。除少数负隅顽抗的被赵云以长弓射杀外,全部被俘。

        就这样,三万前来阳翟的黄巾军全军覆没,黄巾军占领阳翟县的计划彻底破产。

        战后,郭斌命越骑营继续在北大营驻扎,并利用前来支援的五千民夫,扩充了大营规模,使得北大营中的长弓手可以对由东方进入阳翟县境内的敌军进行火力覆盖,成为自陆路进入阳翟的一道强力的屏障。

        而被俘的近三万黄巾军,其中有近半青壮,剩下的便都是老弱妇孺。现在的战争就是如此,所谓的三万大军,实打实的有一万作战部队便算是精锐了,其余的全是负责运送物资,建设营寨等后勤工作的民夫。而有的时候,为了壮大声势,则会夸大军力。比如说有一万作战部队,外加两万后勤部队,总数三万人的部队,就敢号称十万大军。而多数情况下,便是营中的普通士兵也是很难分辨得出来的。

        所谓人马上万,无边无沿。只有经验极为丰富的将军,登高远望,方能估摸个大概。可能许多时候,在这种草台班子似的黄巾军大营中,便是领军的将领亦是只约莫知道自己带领的部队的数量。因为太乱了,这里裹挟一点流民,那里溜走几个士兵,以黄巾军这种效率极为低下的部队,信息的传送是极为困难的,更不要说颇具专业性的人数统计了。

        因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写入了《孙子兵法》。大多数将领所谓的“知己”,可能只是停留在知道自己手下可作战的精锐的数量吧。

        此战黄巾军所表现出来的战术水平,与在江湖上“打群~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否则便不会顾头不顾尾,一再中了郭斌的计谋,丢失了粮草,人数的优势变成了巨大的累赘,才被郭斌逼得不得不急急忙忙地寻求决战。

        而因为有五百精锐潜入阳翟城的筹码,以及郭斌手下士兵极为精锐的印象,不想造成过大伤亡的何曼,在心理上便极力避免与郭斌大军提前决战。否则,不用掩护五百精锐进入地道,只将五千军士守住大营,一万五千人强攻郭斌大营,便是损失个几千人,攻陷了郭斌大营,生擒乃至斩杀郭斌的话,阳翟城便真的是没了最后的依仗了。

        即便是赵云、关羽、张飞、陈到等人神勇惊人,戏志才、荀彧、郭嘉、徐庶几人智计超群,也没有一个能代替得了郭斌的地位。不知不觉间,无论是在军中,还是阳翟县中豪门大族和平民百姓的心里,郭斌都已经成为安定阳翟的定海神针,若是郭斌倒了,阳翟的一切繁华与强大都会烟消云散。这也是郭斌一直以来,拼了老命般努力的原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被俘的两万多黄巾军,大多数只是被太平道裹挟的青壮,被郭斌打散了安置在阳翟城中以及伏龙山庄。

        此外,郭斌在当初何曼建设的黄巾军旧有大营处重新建设砖石建筑,将东码头亦包括在其中。又修建了贯通阳翟城的制式公路,连接到此处,形成了贯通伏龙山庄-郭家庄-阳翟县城-东码头镇(黄巾军旧大营)的公路系统,极大地加快了阳翟县东西方向的物资流通速度,为以后阳翟县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当初被派来潜入阳翟县中,意欲偷城的近五百精锐,郭斌决定将他们派给陈到训练。以一百特种士兵做军官,一个带五个,争取在最快的时间里形成战斗力。这些人大多是江湖上有名有姓的好汉,应何曼邀请,前来太平道助拳的。

        因为恰逢灾年,江湖也很是不好混,好不容易找到个饭辙,众人哪里还犹豫?这也是大多数人在看到身陷重围后,并没有多强的战斗欲~望,而举手投降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五百人均是太平道的死忠分子,赵云想要降服或者全歼他们,便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了。只是太平道人都要在军中担任军官的角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