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农业

郭斌率领七百部曲,往庄园内行去。顶点小说更新最快尚未行到庄中心处的衙署,便见一个身材颀长,面目隽秀,儒雅却又极干练的青年男子快步迎上来,却原来竟是荀彧。他后面跟着一个铁塔般的黑汉子,手脚粗壮,虎背熊腰,正是黄巾降将何曼。

        见了郭斌,荀彧立即退到路旁,双手拢于袖中,深施一礼,道:“荀彧拜见主公!”

        何曼见了郭斌、张飞等人,心中亦是况下,扩大农地规模虽确实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而将手工业和商业人口尽可能的转移到农业上来,便成了古代政府缓急之间所能采取的最可见到成效,也是最简单的措施。

        这种自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时便固有的社会矛盾,便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而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便会形成全体国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轻忽。

        所以说,像郭斌这种极端重视并努力扶持工商业发展的态度,在这个时代是极为不可思议的,甚至称其为叛逆都不为过。而像荀彧这种极正统的文人,能够以如此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工商业,对待在手工业和技术上的研究和发明,在此时也是极少见的。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荀彧确是一个极重实际效果,而不会夸夸其谈的所谓纵横家之流。

        当然,荀彧的这个态度,也是逐渐形成的,其转变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阳翟县的生产力,便是在整个大汉王朝辖下,亦是远远超出同侪的。在郭斌的授意下,司马徽的研究室中除了滑轮组和缝纫机的研究外,重点便都放到了新式农具的研究上了。

        不负众望,最先有突破的是耧车。

        在前世,郭斌自小便生长在农村,每当农忙时节帮着父母拉耧耕田便成了伴随他整个童年的活动。郭斌家里的耧车是用铁管焊接起来的,前后各有两个控制平衡并有把握方向作用的把手,上方有一个盛放种子的斗,斗的后下方有个可以调节大小的漏洞,使得种子可以漏到耧车中空的脚背上。

        耧脚使用类似于三角形犁铧的铁制劐,这种劐类似三角犁铧,但较小些,中间有一高脊,约10厘米长,8厘米宽。入地8厘米深,而种子经过耧脚撒落下来,因此能在土中种得很深,并使产量大为提高。用这种耧车耕种之后,地块松软,就好像以小型的犁翻过地一般,省却了犁地(亦即松土)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耕种效率。

        当然,这种耧车并非阳翟县独创,早在西汉武帝时期,赵过便发明了三脚耧车,亦即耧脚共有三只的耧车。这种耧车的好处是在耕种时可以同时种下三排种子,并可以保证农作物的行间距始终保持统一,极为方便和实用;而其弊端,则是较为笨重,若非用畜力,则需多人共同工作。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笨重而极费人力的耧车渐渐被束之高阁。

        还是随着郭斌与塞外加强交流,阳翟县中牛马数量极速增加,有了充足的畜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条件下,这种三脚耧车方被再次研发了出来。而不必过分依赖人力,单位亩产量便能获得极大提升的成果,才是荀彧逐渐改变对对工商业态度的根本原因。

        


        


        ps:书友们,我是潜阳,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m.shenPINwu.COM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