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寒冬

第(2/2)页

2年初,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日本外务省,郑重表明:“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任何条约或协定;

        美国在经济危机过后,对日的废旧钢铁出口每年都在增长,其贸易额是中国的十倍以上;而在日本的投资更是高达五亿美元以上;日本也一直在麻痹和诱骗欧美各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先后与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等欧美传统强国达成协议,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

        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苏联并没有接受日本的条件,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而这个进口武器的唯一途径还被英国和法国限制,1938年法国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扣押了从苏联运抵越南的军火,后来滇缅公路也被英国人切断,直到欧战爆发,日本开始入侵东南亚,这一情况才得到了缓解,中国的处境才好了一点点。

        1938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抗战的寒冬;武器弹药缺乏,产粮区被日本鬼子大量占据,税赋的主要来源地江浙一带也被鬼子占领;除了瘦弱的士兵之外,中国的抗战一无所有;

        全国抗战的形势如此严峻,而目前中国的执政党国民党内部也不得安生;以汪兆铭为首的投降派开始活动,1938年9月,武汉会战正到关键时刻之际,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与日本首相近卫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谈判,日方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支持汪兆铭的和平运动。

        1938年10月,汪兆铭在接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都表示“未关闭停战之门”,他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醉心主和。后梅思平携密件回重庆呈汪。汪在家为梅设筵,当送梅出客厅时陈璧君催促汪下定投敌的决心,说:“梅先生明天要走,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精卫连声说:“决定了,决定了!”

        而抗战到了目前的阶段正是考验整个国家和民族韧性的时候;对此,蒋介石深信不疑,在9月,欧洲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欧美的绥靖政策到达顶峰,而日耳曼民族对于领土和海外权益的争夺欲望逐渐显现,世界大战为时不远;而中国一直以来苦苦坚持等待的就是欧战爆发,汇同世界的力量对抗德日法西斯。

        而这个时期的美国,孤立主义在国会盛行,并渐渐的到达顶点;他们严守中立,拒绝承担国际义务,对于交战的双方实行强制性的武器禁运;但是原料缺不在此行列;这让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雪上加霜,而对于日本来说就完全无所谓了,他们不缺乏生产武器的能力和技术,缺少的正是各种原材料。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