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过泰山侧

第(1/2)页

颜回一改乐观开朗的性情,蹙着眉头,缓缓地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那一年,我们随夫子游学的途中,来倒泰山脚下。那泰山高耸入云,巍峨险峻,气势恢宏。夫子说:“二三子,可随我登临乎?”

        我们都说,愿意随老师登临泰山。

        那时,夫子虽然已经六十高龄,但身体依然强健,向上攀登时,把好多学生都落在后面。我那天是奋力攀登,虽然是气喘吁吁,但总算没有落下很远。来到山顶,夫子还表扬我,说:“渊,今日登山何其健耶?”

        我说:“随老师往高处走,虽疲惫而不敢少歇也。”

        夫子哈哈笑道:“壮哉回也!”

        其时,天下万物尽收眼底,远处群山像是人皮肤上的小疙瘩,江河像是小蛇在游动。

        夫子感叹说:“往日我们登临东山,感觉鲁国变得很小了,今日登山泰山,感觉天下都变小了。”

        我说:“非天下变小也,是老师胸怀阔大,装得下整个天下。”

        夫子对大家说:“孩子们,我们读书做学问,不是读着玩的,而是为了用我们的学问来治理天下。天下很大,但我们的胸怀应该比天下更大。同时,站在这泰山顶上,又见到自己的小。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很高大,其实是因为我们是站在泰山顶上。所以,大江大河看似奔腾咆哮,一旦汇入大海,甚至感觉自己都算不上水了。我们感觉自己很有学问似的,一旦进入圣人之门,话都不敢说了。”

        这时候,夫子转身对我说:“渊呀,你看到什么了?”

        我说,“我似乎看到吴国都城姑苏的阊门了。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夫子说:“我看到阊门那里有一匹白马。”

        我说:“我看到阊门那里有一条白练随风飘荡。”

        夫子叹息说:“数年之后,吴国那边必有事端生发。”

        那次登临泰山,我们大家的境界得到极大提升,个个心怀天下,觉得把人世间治理得好好的,自己肩上都担着很大的责任。

        范蠡听了这段讲述,说道:“什么样才算是好呢?范蠡浅陋,认为世道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天下才得安宁。”

        颜回说:“先生的观点,和夫子是想通的。夫子经常对我们说:克己复礼为大,恢复到周公时代,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范蠡转脸看看颜回,心中慨叹不已,这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儒生,竟然还胸怀天下,心忧苍生!

        颜回从远处把眼光收回,脸上露出悲戚的神色,说,事情发生在我们下山之后。那时天色已经黄昏,一轮夕阳斜照过来,秋风萧瑟,百草枯萎,一片荒凉景象。

        我们行走之间,忽然夫子停下脚步,说:“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没有?”

        我们都侧耳倾听,似乎听到山脚下隐隐约约传来妇人的哭声。

        子贡说:“老师,我好像听到一个妇人在啼哭。”

        子路说:“我也听到了。我去看看。”说着跑走,转过一个小山包,不见了。

        不一会,子路转回来,说:“老师,那边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