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李尚客的谋划

第(1/2)页

王思礼在潼关大帐内书书写写之时,远在河北德州平原的郡衙厅堂内同样亮着灯火。

    并且屋内的众人随着灯火的摇曳,脸色被映照的半明半暗。

    使得本就愁眉不展的脸色上又多了一丝晦暗。

    坐于首位的颜真卿,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视了一遍,最终落在了李尚客的脸上。

    “清河来借兵的人已经在平原待了有几日,再拖下去恐怕人就要回去。

    李公是常年领兵的,若是觉得有什么不妥,或是有更好的应对法子只管畅言。”

    屋内的十余人大多都是州郡的文官,最能打的就是李尚客。

    相较于往常对战事以及其他大事小情的积极应对与安排,李尚客今日的一言未发显得十分突兀。

    加之两人又被朝堂委任为一正一副的河北采访使,颜真卿不得不主动开口询问李尚客的意见。

    “你只管做主就好。”

    随口应了一句,李尚客起身踱了几步,犹豫了一阵,在屋内的众人身上逐一扫视过后,咬咬牙掏出将一封书信递颜真卿,“今日心思凌乱,甚至说是乱了方寸都不为过,实在静不下心琢磨清河之事。”

    闻言,颜真卿心头一颤。

    李尚客虽然来德州的日子不算长,但不愧是辽东副使出身。

    不管政务还是治军,才能与经验都极为突出,可以说是如今河北心向朝堂一众人中的主心骨。

    连他都乱了方寸,可以想见出了多大的事。

    接过书信打开快速看了一遍,颜真卿脸色一滞。

    与预想中的相同又有所不同,并且心中颇为复杂。

    对于辽东或者准确的说是对罗一,颜真卿一直没什么好感。

    认为此子确实有些本事,也确实为大唐做了不少功勋。

    但为人却也是个十分跋扈的主。

    不跋扈能在朝堂通达杨国忠和一众朝臣?

    甚至是愈演愈烈,到了如今居然明着对抗朝堂。

    有句话叫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若真是忠于大唐,何惧圣人的问责。

    若是没有安禄山那胡贼的心思,又何惧走一趟长安。

    但是看到信上所言,颜真卿说不上对罗一是该厌恶还是该敬佩。

    被俘虏的兄长,不但被罗一从安禄山那里给硬要了回来。

    甚至连他都给捎带上,对他而言可以说多了一道免死金牌。

    最主要的是,此子每一个决断更是都精准预判了后事。

    提前派五千人马悄然驻于德州,应对河北之变。

    执意于窝在辽东不动,更是料想到东境各部会趁乱有所动作。

    如果罗一回到长安,或许对大唐来说真会是另一场灾难。

    没有罗一压制的辽东军,说不好就会与安禄山搅在一起。

    没有罗一统领的辽东军,面对此时东境各部几十万精悍之军。

    不要说主动前去抵挡,恐怕会与贼军合为一处,再重演一次二十多年前的靺鞨之乱。

    另外,辽东军在安禄山反叛后,看似在隔岸观火,实则也起到了牵制的作用。

    有辽东悬在头上,安禄山便不敢过多抽调部族军。

    而到了如今,更是将东境各部的目光全给吸引了过去。

    这样的人,能说是有异心,或是什么坏心思?

    可明明没有异心,偏偏又总使些让人误会或是目无法纪的手段。

    不过从头仔细捋顺一下,颜真卿忽然觉得辽东走到如今真不能全怪罗一。

    而想到这,李尚客乱了方寸,甚至有些失魂落魄的根本原因也自然再清楚不过。

    但颜真卿同样不认为该把所有的错都要怪到李尚客的头上。

    甚至他觉得李尚客的做法并有什么错,发现问题若是不指出来那才是失职。

    况且该反的总归是要反,并不会因为那一封上书就会有所改变。

    错在安禄山有狼子野心,也错在朝堂从根子就开始烂。

    想到这里,颜真卿将信件递还给李尚客,劝慰道:“朝堂对罗使君册封为东平郡王,意味着之前的误会已经解开。

    虽说东境各部有所联动,可现在李公身在平原,再担忧也无法回去出力。

    况且以东平郡王的领军之能,我觉得也无需去担忧。

    能传信又送来了您所要的武备,也有要您安心在这里抗敌之意。”

    捋了捋胡须,颜真卿长叹一声继续道:“身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