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把话给陛下带过去

第(1/2)页

询问过岑参,又问了几个都水郎一些有关叛军的问题,罗一陷入了沉默之中。

    崔乾佑肯定比孙孝哲要聪明,但凭三万人马就能对长安城偷袭得手,这是有些让人难以相信。

    而且崔乾佑出击的时机,离着孙孝哲兵败的时间实在太短,恐怕洛阳的安禄山都未必接到兵败的消息。

    通过这两方面可以断定,崔乾佑一定是得了几家的联手助力才得以取胜。

    而能够在河北,河东,关中,三地同时发力,可见五姓七望的能量有多大。

    而且随着几大顶级门阀的入场,叛军将更难对付,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战事会越来越惨烈。

    一旦进入将军持久的对垒,不管是叛军还是唐庭,为了征兵与征粮手段都不会再那么柔和,百姓们恐怕不会再如这次一样幸运。

    另外,崔乾佑如果不是表面上的三万人马,那么李亨那边的情况就并不算乐观。

    十万大军看似很多,但攻打有所准备的长安城,未必就有多大优势。

    投降的那将近七万降兵,在李亨那也会变成烫手的山芋。

    首先肯定是不敢用这些降兵与崔乾佑对阵,其次陇右甚至是河西,离关中又太近,也不敢将其安置在这两地。

    送往安西与北庭,若是长安还未丢时,还有可行性。

    但长安一丢,从淮南运过来的米粮又要多绕路才能进入关中,加之李亨手里的兵马又骤然增加。

    米粮无法支撑远去安西与北庭,最终这些河北的降兵,很有可能下场不太妙。

    如果李亨脑子一热,真选择了最省事的处置方式。

    不但让人心疼这些精锐,今后河北叛军绝对不会再有一个降兵。

    一旦真打出仇恨与火气,就算是他再怎么吆喝,再怎么震慑都无济于事。

    他如果率军只顾向外开拓,不管这些糟心事,大唐一定会打得七零八碎。

    不仅与他的初衷不符,没有大唐人口作为支撑,打下的疆域再大也是无根之木。

    最终或许还赶不上蒙古诸部大杀四方后维持统治的时间久。

    再算上一些杂七杂八的缘由,想要向外走得稳当一些,内乱必须要平息掉,根本不能像之前的盘算那样,不管不顾的只往外走。

    但问题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李亨又使了不少手段,不想让他下场搅和进来。

    而且大唐虽然够大,但总的产出就那么多,两边打到现在账面上应该其实都不太富裕。

    就算率全军过去平叛,也得不到太多的好处,甚至是得不偿失。

    而他对部族军的负债不能尽快堵上些口子,下边的部族军倒不至于反叛,毕竟他们的族人都有大片土地与草场可分。

    但对于接下来的向外开拓,绝对会缺少动力。

    除非是对百姓动手,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辽东依旧跟个战争狂人一样,继续保持多线作战。

    而这样一来,辽东的风险不但大大增加,更是又如之前一样憋屈,特么的变相给老李家卖命,还得不到好。

    想到这,罗一郁闷的长叹了一声。

    “琢磨出个头绪了?”听到叹息声,知道陷入沉思的罗一有了决断,李泌看了看天色缓声道:“你这思虑的时间可不短。”

    “算不上有决断,就是越琢磨越觉得心累与憋屈。”

    踢了踢脚下的土块,罗一将之前所想与李泌讲了一遍,沉声接着道:“崔乾佑得手太快也太突然。

    我怀疑李俶撤走的时候,根本没顾得上皇城里的火药作坊。”

    闻言,正在衡量罗一那些猜测的李泌,脸色立刻一变,沉默了几个呼吸,点头沉声道:“那几家根深叶茂,崔乾佑夜里能突然偷袭过去,我怀疑里边有人接应。

    皇城里有作坊的事,又差不多是长安人尽皆知的。

    你这个担忧很有道理。”

    瞥了一眼李泌,罗一叹了口气道:“不但老李家不让人省心。

    你们这些名门望族,除了极个别的人会忧民忧国,其余的也都该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