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衣服

第(1/2)页

  小黑蛋就不会想这么多了,捧着碗,一会儿便吃下去一般,等吃完甜粥,又捧着碗去盛咸粥。
  “外公那里的腊八粥送了吗?”游蕊正在和宿岩说完,看见,赶紧起身过去帮小家伙盛。
  小黑蛋踮着脚,看到晶莹的腊肉丁,喊道:“姑姑,我要多放肉的。”
  “行”,虽然答应了,但是怕他撑着,游蕊并没有盛多少肉。
  宿岩说道:“外公每年都是自己煮,他还要在码头边上煮一些添加防风寒药材的腊八粥,赠给那些早起的过路人。”
  “这么有意义的活动,你怎么一早不告诉我”,游蕊又对两个孩子道,“快吃饭,咱们也去帮忙。”
  宿岩见她不清楚这些,便道:“每年腊八,京城的大户人家,或是有能力煮起一锅粥的,都会在城外赠粥。有一年,粥棚直接绵连一里,引得附近的乡民慕风而来,热闹一天都不曾落下。”
  “之后为了避免拥堵,京兆衙门出了腊八赠粥的告示,让一些人直接把粥棚搭在距离乡下近的官道上,才没再出现那年的情况。”
  游蕊听得津津有味,在现代,她过腊八,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腊八粥,要是正好有产妇生产,便忙完了从街上买一杯,吸管插进去,稀里呼噜喝完就算。
  她还从来没见过腊八也能过成一个大节的。
  吃过早饭,四人便锁上门,赶着马车到了城外。
  至于妇幼院那边,昨晚上游蕊已经跟那个五个姑娘说了,今天放假一天。
  城外果真十分热闹,出城门后,每隔二百米左右,便有一家粥棚,游蕊看到,在那粥棚外还挂着某侯府某大人府上的旗幡。
  看了半天,游蕊问宿岩:“怎么没有摄政王府的?”
  宿岩看她一眼,说道:“我觉得这些没意思,摄政王府便从来不参与。”
  “怎么没意思了”,游蕊说道,“能传名声呀。接下来还有什么全民节日吗?咱们也搞一下。”
  打好名声要从小事做起,有了群众基础,“摄政王”这三个字下面的基石才会更稳。
  游蕊没专修过史书,却也是学了六年中外历史的,宿岩那天傍晚的话,他完全架空皇室的想法,她还是听得出来的。
  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游蕊觉得只他这远超时代的想法,就足以让他成为青史留名的改革家。
  看到她眼中的灼灼光芒,宿岩被烫得心底一颤,想了想,道:“除夕阖家团团,应该没人出来吃粥,最近的,就是上元节。”
  “不行,上元节有做生意的,我们如果赠汤圆,那些卖汤圆的就要哭了”,游蕊摇头。
  两个人都不太关注这些,数来数去,好像只有腊八粥最适合赠粥,寒冬腊日一碗热粥,最能暖人心肠。
  而且,这个时节的乞丐们也是最难过的,或许一碗粥就能救他们的命。
  现在时间还早,他们又商量了商量,在前面便下来马车,让车夫去王府传话,准备米豆,去官道上搭粥棚。
  而宿岩和游蕊,乃至两个才三四岁的小家伙,都在找到外公的粥棚后,和老爷子一起忙到大中午。
  靠近凤花村的那条官道上,往京城方向走个七八里,就能看见京中大户设的粥棚,只见那粥棚外面排队的都老老实实在后面等着,棚下,一个布巾扎头也见姝丽的女子正在给乡民打粥。
  南下这段官道,经常有客商经过。
  “那是谁人家的粥棚,竟然直接设到了村里?”马车里,老远就看着粥棚的一个大腹便便的客商说道。
  前面赶车的车夫瞅了瞅,回道:“老爷,是方家的。”
  “方家?”客商疑惑,“是大儒方家的吗?”
  “应是”,车夫说道,“老爷要不要停下来喝一碗,他们这种粥和灾时布的粥不一样,都很舍得放材料。”
  车夫是本地的,客商带着个健仆,这几天一直在乡下联系农户,约定明年要他们种的东西以及来收货的时间。
  客商半夜就出发,这时候只觉腹中都是寒气,闻言道:“也好,素来听闻方大儒为人忠耿,是儒林代表。咱们去看看。”
  但等马车到地方的时候,却见不远处又搭好一个粥棚,旗幡往外一展,乃是摄政王府,他们的粥是直接煮好后带来的,深长铝锅上的盖子掀开,香甜的味道就在寒冷的空气中散开。
  客商的眼睛一直往那边看,这边已经排出的长队中有人对他说:“你是外地来的吧,外地来的可以直接去前面领粥。”
  客商正往刚布好的粥棚走,闻言指着道:“我去那家便是。”
  说话的人踮脚往那边看看,撇嘴道:“不知是谁家派一群下人装的,看着一个主子都没有,咱们这儿,是方家的大少奶奶亲自给盛粥呢。”
  客商一时无言,想了想,还是说道:“那是摄政王府的粥棚。”
  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